但是,南北兩城的範圍還在擴大,本來的外廓,其木柵已經裁撤,建起包磚夯土城牆,傳聞還要吸引更多百姓來寒山定居。
裴機本身家裡,就把一部分賦稅借給某商號,按期無益錢支出。
“生鐵鍋買疇昔,他們就算要熔了打造兵器,也得費好大力量,畢竟生鐵做不了刀、甲葉。”
“泗水下流一起疇昔,過淮水,走邗溝到廣陵,沿途不要說下邳、宿豫、淮陰、廣陵這些城池,就是沿岸小城、村莊,煤都不愁賣。”
放債所得頗豐,但在徐州地界,冇有‘牌照’不能放債。
李笠在淮北徐州獨當一麵,必定需求兩淮後輩做幫手,以是,他們是很有機遇的。
“郎君可彆藐視了鐵針、魚鉤,很多小商賈就靠著批發、發賣鐵針魚鉤,賺了很多錢。”
“州廨行鍋引、煤引軌製,吸引兩淮商賈運糧、運鹽到寒山,換鐵鍋、煤炭、鐵釘,現在徐州可不缺糧,也不消朝廷調撥大量糧草佈施。”
南北兩城中,修建過半為磚瓦所築,城牆都是包磚的夯土城牆,又有矗立的敵樓、箭樓,遠遠看去,寒山城氣勢非同小可。
發財分大小,拿到專營答應(牌照)的人,發的就是大財,這此中,煤和鹽的答應運營是暴利,少府和州廨各有一個。
當時,官軍光複壽陽、鐘離,李笠的材官營隨軍出征,賣力搭建攻城東西。
鐵釘不起眼,卻很合用,用水力拔絲機製作鐵釘,代價便宜量又足,以是能做到“薄利多銷”。
“各地再用水力或人力製煤器製作蜂窩煤,對外發賣。”
馬欽便娓娓道來。
隻是誰也冇想到,短短五六年間,李笠就由一個材官將軍,變成坐鎮一方的徐州刺史。
以是,每一輪的牌照發放,合作都很狠惡,馬欽衡量利弊,決定不去搶煤、鐵鍋的運營牌照,而是要拿到鐵釘的運營牌照。
藩王當中,就有鄱陽王。
裴機聽到“鐵鍋”二字,不由得抬高聲音:“我傳聞,徐州這邊,往齊國賣鐵鍋?”
“郎君有所不知,現在徐州已然成了聚寶盆,不但少府在此贏利,又有很多權貴、各地豪強,也在這裡贏利,熱烈得很。”
“徐州煤礦這邊開采的煤,用船運到寒山堰,在作場用水磨磨成煤粉,又裝船運到下流各地。”
不過,能夠把錢借給那些有‘牌照’的大商號,對方吸納資金拿來放債紅利,‘散戶’能夠在大商號那邊吃利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