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作為一個從底層鬥爭出來的鬥爭者,李笠對於陳霸先當然有種“共鳴”的感受。
隻要把將領招入麾下,將領們帶著的百戰老兵,當然也就跟著效命了。
記念結束,李笠打道回府,坐在牛車上,想著接下來如何辦。
陳霸先歸天,蓋棺定論,可稱梁國的忠臣。
他和其他前來記唸的官員堆積在一起,問候陳霸先的遺屬。
現在,陳霸先歸天時,身份是坐鎮處所的梁國牧守,而不是“先帝”。
走到大庾嶺時,被朝廷任命為交州司馬,隨後返回廣州做籌辦,率軍入交州平叛。
但更多的將領是出身嶺表的“嶺表人”,跟著陳霸先四周交戰,打了十幾年的仗,是熟行下。
豫州刺史陳霸先,在任上病逝,前不久棺槨運到建康。
李笠撓了撓頭。
因為他的儘力? 侯景之亂的影響變小? 冇有導致江南千裡無火食,冇有讓梁國走向末路。
他和陳霸先及其家人冇甚麼友情,與其部下也是如此,以是本日到府記念,純粹隨大流,走個情勢,說說場麵話,做做大要工夫。
因而,安定一係列戰亂的文武官員們? 人生軌跡變了。
將來受禪讓稱帝,但年紀也不小了,或許過不得幾年,就要駕鶴西去。
彆人到中年,還是小吏,卻抓住機遇,用十餘年時候,演變成方鎮大員。
他就能安放心心當官,或者鎮守處所,或者在京為官。
或者,明顯是忠臣,卻被天子或權臣“先動手為強”,隨便安個罪名乾掉,很多年今後,才規複名譽?
這些將領當中,有的是陳霸先同親,既是多大哥友,也是多年戰友。
他是家中老幺,究竟上的獨子,不過還好,兒子多,將來歸天後,靈堂裡帶孝的兒孫會很多...
這些人是陳霸先的部下、部屬,當中幾位,他之前見過。
李笠看著一臉哀痛的遺屬,看著此中那描述乾枯的陳昌,俄然想到本身。
強軍如利器,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五十出頭的湘東王,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保不齊哪天就要“受命於天”,人生軌跡俄然來個“急轉彎”。
他看著靈堂內的各色人等,重視到一些麵色凝重的人。
並且,這些將領,也不是陳昌能庇護的。
蕭映在任上歸天,深受蕭映恩遇的陳霸先,護送蕭映棺木返回建康。
這些人,是“帶頭大哥”陳霸先的“兄弟”和“小弟”,如果汗青的軌跡冇有變動,就該是陳國的建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