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日起,他就是“鄙人鄱陽李笠,字維楨”了。
“陛下,末將是鄱陽人,鄱陽是個好處所,物產敷裕。”
而朝廷每年支出國庫的商稅及冗賦,不到百萬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蕭綱喃喃著,這個比方他第一次傳聞,感覺很形象。
體例,是增加江州鄱陽郡新平白瓷、樂安銅的產出,在不較著減輕百姓承擔的前提下,大幅增加朝廷的支出。
目睹天子差未幾要‘宣佈成果’,李笠說:“末將此次出征,一起所見所聞,觸目驚心。”
“支出變少,卻很難加稅,因為百姓接受不了;支出增加,卻不能節流,因為不止要規複民生,還得集結賦稅,讓官軍光複司州,外禦勁敵,內剿逆賊。”
李笠聽不懂這“維楨”甚麼意義,更不懂“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是甚麼意義,但不成能當場問,從速伸謝:
李笠從速答覆:“回殿下,末將當初剛來建康,因為說話口音重,以是鬨了很多笑話,便特地請人來教,學了建康官話。”
想著想著,蕭綱想到了時勢。
蕭綱見兒子和李笠扳談,冇有打斷,本日他讓太子來旁聽,就是要讓兒子見見李笠,畢竟,兩人年紀附近,而他已經年近五旬了。
現場幾近失控,非常熱烈。
其三,若在鄱陽大興冶鑄,這一百萬斤銅用於鑄錢,那麼能做到年鑄錢四十萬貫。
這話確切冇錯,不過此事和李笠無關,蕭綱冇有打斷,冷靜聽著。
對於李笠而言,侯景伏法,大快民氣,他在回建康的路上,已經傳聞了侯景的結局。
但他不敢信賴鄱陽郡能有如此支出,因為樂安的‘水銅’年產量不過十餘萬斤,至於新平官窯的支出,因為是新窯,以是不是很多。
“李卿。”蕭綱問,李笠從速抖起精力,卻聽對方問:“可有字?”
“李卿可熟讀《詩經》?”
朝廷不會因為這多出來的七十萬貫“吃飽”,因為‘主糧’是田租、戶調,但有了這多出來的七十萬貫,起碼能確保“餓不死”。
饑腸轆轆的人,為了能喝上一碗粥,能夠不顧統統,以是鄱陽郡那七十萬貫的穩定年支出,足以讓天子動心。
“侯逆禍亂淮南、江南,各地民生凋敝,百姓流浪失所,想來朝廷過後規複民生,開支必定大增,但稅收卻會大減。”
西昌侯蕭淵藻常日裡很少誇人,現在這麼誇李笠,且是在天子這裡誇,可見並非場麵話。
“回殿下,末將雇了建康人做庶務,常日裡有空就談天,免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