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魏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度,相互間罵對方是賊(東賊、西賊),洛陽地區成了對峙線。
“我們從那裡來,就往那裡歸去,原路跑歸去,路我都記取,不怕迷路...”李笠還是看著火線,彷彿是和梁森在說著風景。
那邊,也是後代聞名的龍門石窟旅遊景點地點地。
看對方年紀,大抵是哪個將領的子侄,人家和他客氣,貳內心得稀有,不能真把對方當兄弟。
旁人擁戴著笑起來,李笠難堪的笑笑,現在身份有彆,人家是帶兵的將領,他是小小僮仆,以是這類場麵話聽聽也就算了。
。。。。。。
當時,闕南豪強出身的官員、將領,因為“大義在長安”,以是和‘東賊’勢不兩立,認長安朝廷為正朔。
那將領聽了,看看擺佈,笑道:“謔,這麼巧,我也姓李,說不定很多年前,是一家人呢。”
李笠不曉得洛陽現在歸哪個魏國統領,隻曉得要兵戈了,他和梁森因為‘兩個能頂四個用’,便跟著郎主出征,常日裡服侍郎主。
或許史乘上對這場大戰有記錄,但他不曉得是甚麼戰役,不曉得誰勝誰負,也無所謂勝負。
兩個魏國兵戈,哪邊贏了、輸了,和他倆又有何乾係?
見著李笠竟然能用假餌垂釣,一名年青將領趁他釣上一尾魚的間隙,問:“小兄弟,你這本領從哪學來的?”
再走數十裡,就是洛陽南部的天然大門伊闕,之以是有“伊闕”的稱呼,是因為阿誰位置的伊水兩岸有兩座高山,彷彿門闕普通。
“兵戈就會死人,還會有無主的戰馬亂跑,到時候,我們就扒了戎服穿上,騎上馬,扮做兵士,往山南去,路上碰到盤問的,就說有急報送去南郢州。”
現在,堆積在這裡的軍隊,屬於分歧將領,李笠跟從的步隊屬於客軍,來自山南諸州,而率部於此安營的將領,很多都是闕南地區豪強出身。
李笠和梁森推著的車,車上放著行囊,躺著自家郎主,即那位彪形大漢,及其家中次子‘二郎君’。
馬車沉重,他和梁森奮力推著,幾近要把吃奶的力量都用上,才勉強推得馬車緩緩前行。
天上,烏雲蔽日,天氣變暗,李笠昂首看著烏雲密佈的北方,眉頭擰起來。
“現學唄,想回家,哪會那麼輕易?”
“打起仗來,也不曉得哪邊贏。”李笠低聲說,眼睛看著火線,梁森亦是如此,一副漫不經心談天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