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這頭二奶奶話音才落,外頭已是響起了把式老餘頭的回稟之聲:“二爺、二奶奶,前麵像似有車馬追了上來,看著倒有幾分眼熟,但是要泊車等上一等?”
不為旁的,隻求今後還能持續合作之事。本來這一起轉手貿易下來,已讓他是受益匪淺,更何況還得一非常重責的餘大郎,在旁幫手著本身,更是相得益彰!
非常默契地接辦過來,又轉而交到那位手中:“前次與你家的那份夏季圖稿,想必也快能用上了。這裡是特為來年春日而製,如果還看得過眼,當可拿來一用。”
“秋收後纔要趕來的四家,離這山頭少說另有二裡多地。要不我家主子如何想著,讓人尋好些個酸棗樹來栽,說是得沿著山勢齊齊圍上一圈哪!”
但究竟卻並非胡老爹想得那般,統統不過隻是偶合罷了。說白了恰是因為時候緊急,來不及再尋了合適的人選趕來,纔不得勉強姑息一二罷了。畢竟眼下那座山頭,還隻是纔剛接辦罷了,就算來人再不懂行,也頂多白搭一年光陰,至於彆的反倒顯得有些微不敷道了!
為得不叫旁人過分發覺,那梁掌櫃與自家有買賣來往,這旁隔間會晤自當倉促結束。反倒是另一間中主仆話彆,不免多遲誤了些時候。
實在,在早那回將夏季圖稿交給程記後,伉儷倆便已是決定,待到來年春裝圖稿托付他家後,便不再插手此事了。因為,現在這程記再不是開初那家,隻在四合這偏僻小鎮上獨占鼇頭的裁縫鋪了,而是在短短兩月間,占有了南邊眾府城中,近三成分額的後起之秀咯!
接過銀票定睛一看,也是滿臉欣喜道:“看來此法,確切能事半功倍!撤除本錢銀子與各項開支……足有六十餘兩的紅利哪!”想到如果當初,未得程記及時送來的銀兩,隻怕統統便終將成了泡影,不免感慨頗多:“隻可惜,不能與那程記大掌櫃道一聲彆了。”
不待並肩行駛,這旁的老餘頭明顯已是認出了來者何人,忙不迭是勒住了韁繩,停穩車馬向內回稟道:“二爺、二奶奶,是程記的二掌櫃到了。”
倒是個有些心眼的。比起那等隻曉得埋頭勞作,死守本分的耕戶而言,有這般略顯活分的管事,看顧起店主的小院來,反倒更叫人放心的多。對外人來犯曉得根基的應變之法,又因為出身偏低,反倒不會給主家引出更大的費事。由此可見,這位新店主還是很有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