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著趕車,卻又領不著月錢,除了主家美意賞了口飯食,又能當得甚麼?現在已足有十九的大小子,常日飯量的多寡,大師夥也是有目共睹的。想來想去,也唯有此樁讓世人稍稍放心一二。敢情是借了這等好機遇,給自家添份口糧罷了,就能把他家婆娘樂得跟出門撿了銀子似的!
“不管是誰,也不會遐想起我們兩人纔是關頭。就算眼下便動手此事,也必得來年火線能開張,倒不如抓緊光陰尋個妥貼之人,以便 一得了動靜後,我們就能將這樁落到實處。”
俄然靈光乍現,不覺已是脫口而出,倉猝問起這旁之人來:“娘子可還記得,前次我曾與你提及過的那樁婚事?”
“外加上他們本就是府裡的家生子,現在老爺又籌辦著來年複職一事,想必府中更是冇有他兄弟二人的差事可領。乾脆趁著此番回府之際,將他們家一併要到了我們二房名下,纔是最穩妥!”
但倒是千萬未曾推測,那旁藺管事反倒早已將他家大兒,這等的孫半子人選非常對勁!已在此次來路之上,就已回稟了二爺曉得。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尋求處理之道,才更無益。自從兩人來到此世後,便是費事不竭。但伴隨之而來的機遇也是未曾停歇過。若論起此中的原因來,倒也不滿是所謂的禍福相依,與兩人從未曾輕言放棄,也是不無乾係。
點了點頭,卻不由微微有些唏噓道:“現在我們莊子上,怕是再無可當得此樁之人了。耕戶有那兩丫環並桑園的胡老爹看顧著,倒是不礙,但如果將那山上賣力茶園進度之事的向豐年,脫身而出,到底也是不當。”
本就是實誠性子,哪會直言相告與人,即便是自家爹爹,也是幾經細心察看後,方纔認定了此樁。倒是礙於兒子未曾在府裡領了相稱的差事,才未曾開口求親。
卻被這旁的二奶奶點頭攔道:“還是乾脆以淥水山莊之名,才最為合宜!聽著也顯得素雅,比起這個記,阿誰記的,反倒與素齋、素麵之類的飲食,更加貼切不是?”
“倒是非常頭痛之事。若我們二房顯得過於孔殷,不消旁人言語教唆,也必會引得太太她狐疑頓生。”輕聲唸叨一句後。亦是放下了手中的茶盅,低頭考慮起應對之策來。
不解歸不解,但落在本技藝中的銀兩,倒是實打實的沉甸甸。就連當家的都直誇口,說道起近些日子自家大兒的辦差得力來,愈發是滾滾不斷,聽得一旁才十三歲的小兒子,更是心生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