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本身為了與店主攀上靠近之意,纔回絕了家中早訂下的婚事,娶了夫人房中的大丫環為正室。原也就是藉此,委以重擔之心在其間,而跟著店主得益於黨政之力,借勢便直接是連升了三級,可謂是風景一時無二!
“不錯,當初恰是這麼說道的。”接了一言,不由轉而反問身邊的老婆道:“如何,娘子也感覺恰是因為這樁,那盧二爺才這般謹慎行事?”
以是,才就此下定決計,必得在任上做出驚人成績來,讓世人明白他董或人,也不是隻知教習小童算學的一介窮先生罷了!
“瞧著老爺是去尋錢穀師爺了,想必太太剛纔的提示,老爺全都入耳了。”一旁排闥出去回稟與自家主子曉得的,忙又順手給太太續了杯熱茶後,才輕手重腳的退出了屋外。
“這是……莫非先前之言,隻是摸索與老爺我不成?”
若此時景象,叫本成心聽取沈書辦指導,略在貢獻一項上減去三分的梁掌櫃,不知會有那般作想。而另一頭,提出此意的衙門白叟沈書辦本身,又該會是如何麵露驚詫之色,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令這位新任知縣頗感不測的是,即便本身貪一時之功,曾有表示過那沈姓書辦,此樁如果得逞無需太多貢獻也是情有可原。卻不想,事隔五日以後,那位盧姓官家後輩,與購地銀兩一併封好的那份貢獻也是分毫未減!
慢說是無人問津的灘塗之地,就是再添上河灘對岸的閒置樹林與他家,又有何難!此縣本就是人少地多,隻是這地嘛……多為荒棄已久的罷了。若說那位此前所購買的良田,在那交通便當的近郊,必得世人競相爭買纔是。
剛提了這句,不免轉口詰問起家邊的丈夫來:“好似聽當家的你曾有提過一句,那位盧家二爺恰是因為,府上兄弟們還未曾分炊,纔不得不坦白了家中,在此購買財產的?”
也因當初的先見之明,纔有了本日這為官一任之時。隻是憶起一樣是店主幕僚出身的另一名,卻得以能在舊店主麵前效力,不免使得這好輕易到手的七品官職,黯然失容了很多!
一旁矮著身形的書辦,忙不迭低聲奉告他知:“看來那位也是真上了心機,傳聞這完善的銀兩,是另行同旁人借渡而得,並非是成心坦白老爺的。隻是,今後在那茶園諸事之上,還需老爺您多多照拂一二纔是他此番之意!”
畢竟那等道途不便之境,除了他家續而將餘下數十畝,也一併購置了下來,想來定是再無一人情願,去到那處安家了。那百畝良田歸入他家名下,也早已是必定之事,現在提及倒也不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