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孫稷俠將“大師都有功績”的基調定下來後,場內氛圍逐步開端熱烈起來。大師的心頭都一片熾熱,那個不知楚國公是個有功必賞的刻薄人,他說大師有功,那就必然會兌現的。
“我軍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接下來的方向,大師都議議吧。”
吳聞禮暢懷大快,他固然隱居杭州,但始終心胸大明,對隔壁福建鄭芝龍的作態極其悔恨。
“出使者何人?”
孫稷俠接著又看向“隨身秘書”張若淳道:“福建方麵如何樣了?”
項戈在蕭山起兵以後,吳聞禮也在杭州主動呼應。吳氏在浙江亦是世家大族,吳聞禮先率吳氏後輩策應明軍入城,隨後又馳驅各府縣之間,操縱吳家的權勢和名譽,安寧了各方局勢,湖州、嘉興等地的光複,也都離不開他的儘力。
竟是鄭森親至!
高傲明朝痛失半壁江山後,福建在鄭芝龍的節製下,對大明朝一向都是陽奉陰違,自成一體。更加可愛的是,在滿清鐵騎超越錢塘江以後,鄭芝龍竟然暗害降清!
孫稷俠重重的點了點頭,隨後他掃視世人,目光熾熱非常,彷彿驕陽。
還彆說,孫稷俠這麼打扮下來,如果旁人不曉得的,還真會把他當作哪家的墨客公子來吟詩作對了,隻可惜孫大帥一開口就將這誇姣的形象粉碎殆儘了。
聽到孫稷俠發問,忠勇伯趙清淮孔殷道:“公爺,末將覺得,當此之時,我軍應當奮勇搶先,一鼓而下南京。”
“諸位將軍、同僚們,餘竊覺得,南京朝夕間不成下。”
吳聞禮的功績僅在項氏之下,坊間已有傳聞,吳聞禮獲得了那位的賞識,即將巡撫福建,位列封疆大吏行列。故此其府邸前,門庭若市,不捨日夜,顯赫非常。
但熱烈不凡的吳府剋日來倒是甲兵林立、崗哨森嚴,回絕了統統來賓的會晤,無他,蓋因那位駐蹕了此處,恰是當今擔起大明朝半壁江山的右柱國、楚國公孫稷俠孫大帥是也!
張若淳抱拳回稟:“來人名為鄭森,字大木,乃是鄭芝龍嫡子。”
眼看部下越來越多的文武大將開端吞嚥口水,孫稷俠卻皺起了眉頭。
其間吳府的仆人名叫吳聞禮,字去非,崇禎十六年進士,曾退隱兵部,官至兵科給事中。成心機的是,吳聞禮的這個主事,恰好是當時籌辦去官歸鄉的項戈所提攜,以是項戈既是他的同親、同僚,又是他的恩主,兩人乾係非常不凡。
項戈心細如髮,他見孫稷俠眉頭微皺,略加思考之下,便知其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