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臣道。劉備不管如何挑選,隻需選定一途,四大謀主,皆會披肝瀝膽,誓死報效。
這便是‘卑不謀尊’。
且,一旦劉備脫手,常日裡埋冇在繁華昇平之下的軟硬氣力,便會紛繁浮出水麵。與塞外高車二十部的通連,在三郡烏桓中的聲望。薊國兵勢之盛,家臣之良,財產之強,民氣之堅……儘皆閃現。供人度量。
田豐一語中的:“此乃借刀殺人。借陛下之手,撤除賊民氣頭大患。而賊人所患,便是王上。”
“恃強上策”為“霸道”。“逞強下策”為“臣道”。
然若五路賊兵,十萬雄師,皆在薊國麵前,一敗塗地。而劉備又挾克服之威,收攏降兵,安設流民。
殿中百官寂然起敬。能直升黃金闕,田元皓公然大才!
此計,必出高傲賢能師之手。
“諸位何罪之有?都起家吧。”殿內眾臣,恪守臣節,劉備又豈能降罪。
連出三令後,劉備又衝幕府左丞溫暖一笑:“孤喜得數子,所謂舐犢情深。今並六縣為國,位極人臣。公達且帶孤上表朝堂,分封嫡宗子封為臨鄉侯,立臨鄉侯國。次子昂為範陽侯,立範陽侯國。三子渚為雍奴侯,立雍奴侯國。四子……尚未取名,可為方城侯,立方城侯國。若另有麟兒,則再分之。六縣分完,若另有子,則取各城分之。待女兒長成,亦如此列,男女彆無分歧。”
薊國已成為帝國親信大患。
“謝主公。”荀攸、婁圭再拜起家。
亦或者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冷視萬民饑流,時勢腐敗。隻需守好千裡國土,待天下大亂之時,再謀定而後動,一舉掃平天下。為下策。
“令幕府五校,薊國三校,厲兵秣馬,枕戈待旦,以備出兵討賊。王傅且替孤巡查諸營,定要令營中將士如臂教唆,萬勿有失。”
正因劉備的挑選,會影響到陛下的挑選。此事牽涉到漢室天家,故而四大府丞才因‘疏不間親’,不置一語。
因而,張舉、張純、難樓、丘力居,管承……皆是馬前棄卒。充作刀俎上之魚肉。為了便是要引劉備高舉屠刀,儘數殺之。而一旦劉備舉刀,遠在洛陽的陛下,亦會將屠刀高高舉起。
但是,除了上策霸道,和下策臣道。在劉備心中,另有中策“霸道”。
劉備下認識的看了眼荀攸,心中頓時瞭然:“願聞其詳。”
一通百通。劉備如何還能不覺悟。
“五路賊軍,不過癬疥之疾。薊國兵強馬壯,隻需遣二位大將軍,便可破南麵張純、張舉賊軍。諸如三郡烏桓,皆忌於王上虎威,不過行虛張陣容之策,搖旗鼓譟耳。隻需傳語塞外,令高車十二部作南下抄掠之勢,北路亦解。兩萬海賊,三千舟船,闊彆水砦,補給乃甲等大事。隻需守住遠洋河港口,海賊必糧儘而退。此路亦不敷為慮。”田豐一氣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