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舟船在望,忽聽背後有人驚叫。
一夜無話。
《吳越春秋》上有“越以甘蜜丸報吳增封之禮。”
若能尋樓桑明庭樂隱說項,或有轉機。
民脂民膏,分文不取。但食高官厚祿,卻無可厚非。君不見,少君侯割頭進侯,纔有臨鄉本日氣象。
舫車雖已刹車落石。卻仍在減速滑行。眼看便要撞上轆車。壯漢奮然發力,竟連人帶車,穩穩逼停。
李永,梁國睢陽人氏。曾任富春長。為避仇家追殺,故遠赴樓桑。尋泗水豪俠史渙相幫。梁國與沛國,皆屬豫州刺史部。李永與史渙,少時便已瞭解。任富春長時,亦有恩於史渙。事出告急,到達樓桑後,多次聯絡史渙,皆未能相見。無法滯留,又遇冰凍。這便悶悶不樂,在邸舍借酒消愁。
先有樓桑夜市,日夜開張。再有順陽衛族人借橋樓之便,將前後門樓改成商肆。後有胡商到達邑中,蕃邸互市。今有泗水人家紛繁橋居溪穀重樓,將橋樓歸市,再耽誤五裡。
邑中有民五萬口餘。
這便與熟悉行商約定時候,回船熟睡。
沿新鋪設的青石板道一起東進。兩側腳手架林立,座座重樓正拔地而起。皆立遼東大木為樁,外包磚筒,上建梁架,平鋪木板,複興高樓而成。樓高五重,二樓以上另設前後平座。兩麵坡頂,排瓦如鱗。廊柱簷牆,皆堅木包鐵。普通箭矢斷難射穿。火箭天襲亦不懼。少君侯富甲一方,為使治下公眾安居,可謂不吝工本。
先秦到兩漢,有很多文獻提到甘蔗和蔗糖。稱呼卻有所分歧。《楚辭·招魂》提到“柘漿”,即甘蔗汁液,司馬相如《上林賦》上書“甘柘巴苴”,亦是指此。《說文》:“蔗,藷蔗也”,張衡《七辯》有“沙餳石蜜,遠國貢儲”之句,《三國誌·孫亮傳》也提到“交州獻甘蔗餳”。
走街串巷的貨郎小販,少君侯亦未製止。正如撤除酒壚、客舍,平常百姓亦可將臨街樓房改成商肆。租賃自營皆可。隻需去市樓辦個市籍,交納百取二的市租便可。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少君侯還說。一城之長,秩四百石;一城之令,當秩比千石!月穀八十斛,一年九百六十石。折五銖錢二十八萬八千。實在是高官厚祿。
雙層大車,百餘搭客。如此體力,可謂無敵!
沉肩卸下轆車,壯漢轉頭一笑:“己吾典韋。”
若能遷入樓桑,另有何所憂!
話說睢陽人李永,買好果禮,這便趕回港口與熟悉行商相會。時候亦早,便冇有乘坐舫車。沿熱烈的橋市,一起走來。正值春暖花開,邑中風景,直令民氣馳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