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又聽聞,臨鄉侯喪事將近。正妻公孫氏,這便要誕下麟兒。”
但是。太後此言是何意?
“先前所獻之物,朕甚歡樂。臨鄉侯操心了。”
“韶華易逝,容顏易老。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人生活著,倉促百年。若能有一紅顏相伴到老,夫複何求?”
又說了些閒話,董太後便放劉備拜彆。
太後召見外臣,必設屏風。
剛出殿門,便有先前代為通稟當中常侍,快步趕來。將一塊鳳鳥螭龍紋玉牌呈給劉備。言道,憑此玉,便可收支南宮。劉備謝過不提。
卻非門內卻非殿,本是南宮正殿。建武元年十月(25年),光武帝車駕入城,幸卻非殿,定都洛陽。卻非殿便成了光武帝措置國度大事的朝堂。很多軍國大事均由光武帝和大臣在此議決,進而公佈天下。明帝永閏年間,造崇德殿,代卻非殿為南宮正殿,直至漢末。
“謝太後。”劉備再拜。
修建整齊有序,宮殿鱗次櫛比。主體宮殿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自北而南順次為:司馬門、端門、卻非門、卻非殿、章華門、崇德殿、中德殿、千秋萬歲殿戰役朔殿。
“臣,洗耳恭聽。”
“前些天,大長秋抱恙入明光殿請下聖諭。專為臨鄉侯開洛陽小市。小市一開,必定日進鬥金。聽聞臨鄉侯善運營持家,朕先前還不信。現在算是信啦。”
“臣,不敢。”劉備再拜。
《續漢書?百官誌》有載:南宮,員吏九十五人,衛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宮,員吏七十二人,衛士四百七十一人。
“朕有一問,臨鄉侯可答可不答。切勿掛懷。”太後又道。
劉備點頭道:以少令之見,本侯應先去拜見哪位太後?
“聽聞是要了段太尉的宅子,住在殖貨裡?”董太後亦問家事。
“臨鄉侯後繼有人,可喜可賀。”此句發自肺腑。先帝無子,乃至皇位冇法持續。當今陛下采女雖多,亦少子。聽聞後宮有一王美人即將臨盤。陛下頗多珍惜。
出永樂宮,黃門令左豐這便領劉備前去雲台,拜見竇太後。
乃至很多官員要先往曹節府伸謝,再赴尚書檯辦理交代手續。足見曹節權勢之盛。還是那句話,他若不死,何來十常侍。
“恰是。”提及嫡妻,劉備不由語氣一柔。
略作考慮,劉備這便覺悟:“托陛下與太後洪福。若能日進鬥金,臣必四時進獻。”
中軸線兩側的四排宮殿與中軸線平行,佈局規整,錯落有序。更凸顯主體宮廷的氣勢和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