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水寬,而下流窄。
司馬遷《史記》中載:大禹導河,北過洚水,至於大陸。河即黃河,大陸即大陸澤。《山海經》稱大陸澤為泰陸水。《爾雅・釋地》:晉有大陸,亦指此澤。
如能廢除堰塞,上遊水麵降落,這片被淹冇的溪穀地,必將重見天日!最關頭是,下流乾枯河道,因碎石各處,無人開荒。淹了也無乾係!
諸如此類,幾近是全部期間的共鳴。
翌日,淩晨。
草草睡下,一大早,劉備就去了族長家。按圖索驥,在牛皮輿圖上標著‘清溪口’的前後,劃了個圈。
清溪上遊之以是水滿,恰是因堰塞後,儲水堆積,淹冇河穀所至。
“清溪冇有題目。”連絡影象,劉小胖垂垂有了端倪:“公孫姐,明日陪我走一趟清溪。”
但是清溪裡的這道圍堰,日久不潰,必有啟事。
如何把堰塞破開?
“溪穀?”公孫氏已經想到了。
“如何?”見劉小胖蘸著淨水,在書案上寫寫畫畫了一整天,母親隨口一問。
“姐姐來看。”順著劉備手指,公孫氏公然發明瞭分歧。
“溪水環抱……”彷彿想起甚麼的劉小胖,忽將目光投向了村南的一條淺溪――清溪。
“然也。”
清溪、白湖,名字起的那叫一個簡樸瞭然。
工人先不急。
天下九澤之一的大陸澤,就在不遠的钜鹿國。
題目就出在清溪上。
“溪穀地。”劉備順著蜿蜒的清溪小手一揮。
這片亂石嶙峋的坡地,也無人耕作。
上遊水緩,而下流急。
“嗯……”劉小胖悄悄點頭。
辟在丘陵緩坡上的地步,被稱為“區田”。《汜勝之書》上說:“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山坡、丘陵、土堆、斜坡,但凡是能斥地的,都被辟成了區田。
劉小胖的祖上,世代在州郡仕進。祖父劉雄官至東郡範縣令,父親劉弘也曾舉孝廉,若不早逝,必為官。家中不缺漢律。
除此以外,還要看這些所謂的荒地,是不是“公田”。公田亦稱“官田”,指封建國有地盤。漢朝的公田包含多種:有“苑囿園池”、有“江海陂湖”、有未辟的“草田”、有無主“荒地”,另有朝廷充公的地盤,等等。
公孫氏越看越欣喜。正如劉備所言,如果清溪上遊,河灣處的淺水退去,便能向河道中心延長出一片緩緩的坡地!一向深切密林的清溪,流經的這片坡地,或有……百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