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臘以後,少君侯將行元服之禮。臨鄉高低皆翹首以盼。
婁圭又道:“先前鮮卑素利部來投,主公因何收留,此次又為何不納,此中原委,還需細心考慮。”
三百餘年來,匈奴降侯國紛繁被廢。部民亦與北地漢人通婚融會,成為大男人民。正如平曲城中所見。但是,歸義侯國的封賞軌製,並被消弭。
桓侯(劉)賜。安陵侯於軍,千五百五十戶。逎侯陸強,千五百七十戶。容城攜侯徐盧,七百戶。易侯仆(黑旦dá),千一百十戶。範陽靖侯範代,六千二百戶。翕侯邯鄲。
取其利,剪其害。
因而,又讓禦史劉陶,向陛下進言,曉以短長。
婁圭此計,實在高深。
公然算無遺策。
然,朝廷能人輩出。必有人能看破此計。
收留素利部族,乃因發賣素利族中鮮卑女,能獲暴利。然,鮮卑部族若集合太多,又與劉備有血仇,故‘多則有害無益’。先取其利,待情勢變得有害無益前,判定捨棄。是為:先利而後益。
衡量以後,陛下多數會把東部鮮卑各部,分封在臨鄉四周。
此謀最大的馬腳便是‘前後衝突’。鮮卑南下不是奧妙。北地人儘皆知。然,為何同為東部鮮卑,劉備收納素利部族,卻不納其他?
何況。涿郡本就是安設歸義降侯之地。
再者說。此計想要達成的目標有二。
這意味著甚麼?
乃人間正道也。
劉備先去信左豐,讓他尋機在陛下眼進步言。就說,先前鮮卑婢價高,多有烏桓將抄掠來的鮮卑女子,高價販入臨鄉。後有鮮卑部民誌願為奴,發賣家中女子,攫取暴利。現在更有鮮卑部民結伴南下,臨鄉冇法包容。且胡人愛財性狹。先前北出塞外,斬殺數萬鮮卑青壯,豈能不心生痛恨?聚居邑中,日久必肇事端。故而不敢收留,懇請陛下另行安設。
此計成也。
所謂蕭規曹隨。今漢法規律令皆因循前漢。遠有南匈奴封王,近有三郡烏桓封王。若東部鮮卑各部結合南下,足可效仿‘匈奴七王降漢,皆封列侯’之故事!
劉備笑道:“諸君各有所長。樂卿善治世。子伯長策畫。皆是備之幸也。”
歸義侯,始於西漢。
劉備遂依計行事。彆離密信黃門令左豐、禦史劉陶、崔太尉,叮囑三人各自聯絡,分頭行事。
這件事,如想辦的安妥。須有人唱白臉,有人唱紅臉,另有人居中‘和稀泥’。
君臣相互執禮,皆相視而笑。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