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_358回、應有神龍騰雲變,一逢春到滿人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風君子:“你不信是不是?傳聞大唐玉真公主當年駐顏有術,也曾習練采日餐霞術。”

風君子的神情不知為何起了莫名的竄改,俄然變得很漂渺,望著遠方山穀深處沉默不言。聞聲她的問話,風君子似是自言自語的答道:“我瞥見了一棵樹。”

風君子望了一眼,鬆開蕭雲衣道:“你甚麼眼神?哪是甚麼大妹子,是我的高中班主任柳教員!”蕭雲衣也認出來了,前天在蕪城知味樓用飯時,見過石野佳耦和他們的孩子。

蕭雲衣從速道:“挺好的,真應當來,聽風君子路上一講,真是一座好山。”

這座翠亭庵,本來是蕪都會區中的一座送子觀音庵,前幾年因為大範圍的都會扶植,蕪都會將觀音庵地點的狀元路改革為文明一條街,擴建後的大街剛好穿過寺廟舊址,因而那座庵堂被拆了。

柳菲兒瞥見風君子,也笑著打號召:“帶著小蕭來遊山嗎?到蕪城一趟,彆的處所能夠不去,但不能不來昭亭山,固然有很多人以為冇甚麼都雅的。”

離山腳不遠處的竹林間,山路有兩條分岔,一條向上通往太白樓與翠亭庵,另一條通往中間穀中的山神祠與玉真公主墓。

藉著國慶放假秋遊的機遇,柳菲兒帶著兒子言成來到昭亭山上,在翠亭庵前實地報告這一段故事。這段汗青的承載很多很龐大,柳菲兒對孩子講的內容,既諧趣又不失厚重,言成小小年紀尚不能完整明白,但記著了這些,此後跟著光陰生長,會有越來越多的瞭解。

風君子答道:“是它也不是它,當時候叫送子觀音庵。要不,我們也出來燒個香?”

傳聞唐初之時,蕪州百姓見到觀音菩薩在昭亭山中顯靈,本地世家之主柳伯舒就在菩薩顯靈的山腰捐造了這座廟。到了高宗年間,山中又有綠雪神仙顯靈,一夜之間這座廟平空呈現在蕪州城中,以便四方百姓供奉。

蕭雲衣:“說不定甚麼?”

柳菲兒解釋道:“這座山自古以來就叫昭亭,晉代初年為避文帝司馬昭之諱,改稱敬亭,後代多有相沿。”

風君子暴露幾分玩皮的神情:“那也說不定呀。”

風君子悄悄的抓住她的一隻手,另一隻手指向遠方道:“瞥見了嗎,就是那一棵。”

一次是在文革前期破四舊活動中,廟裡的菩薩被搬走了,庵堂改革成了一家幼兒園。約莫過了十年,跟著鼎新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八十年代中期幼兒園又變成了觀音庵,重塑了菩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