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往事_第五章 楚漢爭鋒—(十七)奪軍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劉邦淩晨趕來是決計的安排,冒充使者是決計的安排,搶走印符也是決計的安排。淩晨趕來是趁韓信、張耳不備;冒充使者是不讓小卒告訴他兩人籌辦;搶走印符是為便利變更各路將軍;職務調劑是完整架空韓信和張耳。統統的統統,他既是導演,又是演員。但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終究的目標都很明白――任何人不得介入我的權力。

一陣連環拳過後,吸引了項羽的重視力,減輕了劉邦一邊的壓力,也讓項羽在東西兩線疲於奔命。

你如果真的這麼以為,申明你太不體味政治,也太不體味軍隊。

就在韓信和張耳接著睡大覺的時候,劉邦卻很繁忙。操縱印符調集來諸將,重新對各個將領的職務停止調劑,一舉篡奪韓信和張耳的領軍職責,把他倆人閒置高閣。

而劉邦毫不是任人宰割的菜鳥,而恰好相反,他是火併的熟行,把握部下的妙手。甚麼事情都得按我本身的誌願來,至於“籌議”這個詞語,在他的詞典裡應當和“號令”阿誰詞是同義詞。固然上陣兵戈的才氣和項羽比起來不是一個重量級,但把握群臣的才氣能甩項羽一百跌。韓信碰到他,既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不幸。

節製軍權後,劉邦又重振軍威,是以又想起了項羽。他和項羽無疑是一對朋友,不但項羽看到劉邦就會眼紅,現在劉邦想起項羽也狠的咬牙。這一年多來的對壘,劉邦彷彿冇有真正贏過項羽,隻在京索之戰時,韓信反對了項羽一次,劉邦本身彷彿還冇有在項羽手上討到過便宜。但劉邦就有本身的好處――皮糙肉厚、屢敗屢戰,你固然很能打,但我是個不怕打。這類打不死的精力,終究把項羽拖進了無底的深淵。

是以,劉邦調遣雄師,度過黃河,揮師南下,在小修武南麵遭受楚軍。讓士卒吃飽喝足,籌辦與項羽再停止一次對砍,一較高低。

滎陽大戰,劉邦前後兩次奔逃,一次比一次跑的不幸。

站到劉邦麵前後,他們才曉得這一覺醒來竟然換天了,本身的兵權被消弭了,這多少有些讓民氣驚。

就在劉邦籌辦乾這件很有前程的事情時,郎中鄭忠攔住了他,“大王切勿急進,滎陽之敗已元氣大傷,如若此戰再敗,大王將何去何從?”

“大王何不深溝高壘,養精蓄銳,管束楚軍,然後遣大將東進楚地,約合彭越共擊楚軍火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