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兩國以為,對於日本這個曾經獨立的國度,並且還是一個獨立的強國,盟軍應當賜與極大的尊敬,不管如何不能對日本實施永久性占據,因為這將會成為激發第三次天下大戰的導火索。
9月日,在汗青的見證下,日本當局在停靠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與盟軍簽訂了投降和談,日本正式投降。
馬崢天然曉得美國人的擔憂,因為按照汗青記錄,現在美國的原槍彈還冇有研製勝利,也就是說美國並冇有對於日本人的終究兵器。
而斯大林也感覺對於日本這個彈丸小國冇需求容忍太多,現在歐洲疆場的戰事已經結束,蘇聯能夠在短期內抽調超越150萬的軍隊插手登岸日本的作戰,如果美國冇有更好的體例的話,那麼隻能持續履行登岸作戰了。
戰役固然結束了,但是關於戰役後續題目卻急需處理,起首是如何措置日本,是分區占據,直接支解日本,還是重修日本當局,這是擺在盟國麵前很大的一個題目。
但是美英兩國卻分歧意,起首是因為有德國這個例子在前,恰是因為一戰後對德國措置不當,以是才引發了第二次天下大戰。
8時15分,原槍彈來臨廣島,一朵高達萬米的蘑菇雲將廣島市中間千米範圍內覆蓋在黑灰色的雲霧當中。
建國大典過後,盟軍便開端對日本本土實施登岸作戰,不過一份來自美國結合參謀部的陳述讓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躊躇了。
隨後,美國戰役部部長史汀生也上呈了一份陳述,其評價征服日本將形成170萬到400萬的美軍傷亡,此中滅亡40萬到80萬人,而日本方麵僅滅亡便可達500萬到1000萬人。
這份陳述是結合參謀部按照之前的硫磺島戰役和琉球群島戰役做出的戰術評價,按照之前的戰損,結合參謀部以為盟軍如果挑選登岸日本本土作戰的話,傷亡將會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起碼會有160萬盟軍傷亡,此中滅亡或失落將超越40萬。
對於馬崢的建議中心很正視,隨後交際部向杜魯門傳達了中國的意義,要麼就停止登岸作戰,要麼就想方設法迫使日本當局投降,除此以外彆無他法。
8月6日淩晨,在無數拍照機和拍照機的強光下,賣力投擲原槍彈的“埃諾拉.蓋伊”號b-9轟炸機機構成員由迪貝茨上校帶領,魚貫進入機艙。
為了顯現中國當局的決計,在上海和天津、青島等本地地區,附屬於馬崢所部的00萬雄師已經束裝待發,做好了戰役籌辦,隨時籌辦登岸日本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