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隻不過有理比不上拳頭大的,馬錚所部兵強馬壯,以是就算是綏察軍區占了包頭,彆人也不敢多說甚麼。但第35軍真如果鬨起來,恐怕最後讓步的很能夠還是馬錚所部。
馬錚隨即同傅宜生告彆,然後乘坐火車返回了歸綏。
當然了,有些事情是隻能夠領悟而不能言傳的,兩邊就算是心知肚明但也要做到心照不宣。
“陳述司令員,日軍構和代表到了!”衛兵大聲陳述道。
這個和談看似是馬錚所部吃了虧,但是實際上馬錚和傅宜生都清楚,真正虧損的還是晉綏軍,因為現在不管如何說還是百姓當局當家,而晉綏軍又是百姓當局承認的處所軍隊,綏遠則是晉綏軍固有的權勢範圍,不管包頭是不是馬錚所部從日本人手中搶返來的,隻要晉綏軍還在,這處所就應當歸晉綏軍,說道甚麼處所也是人家有理。
傅宜生出身晉綏軍,大半輩子都在為晉綏軍辦事,但是他和晉綏軍大佬閻錫山的乾係卻很普通,遠遠比不上楊愛源等人。之前是因為老蔣對傅宜生另眼相看引得閻老西的猜忌,而現在則是因為傅宜生對軍中的一些鼎新讓閻老西很不對勁,是以衝突重重。
作為賠償,綏察軍區要在和日軍完成買賣後分給第35軍3000支步槍和150挺輕重機槍。彆的還要斥地一條烏拉特前旗、杭錦旗、東勝到晉西北的通道,在這條通道上晉綏軍各部隻要提早報備便能夠隨便通行,不受禁止。
很快,在徐英輝和徐曉林的帶領下,兩男一女三個日本軍官被帶了進了馬錚的辦公室。
這時,這個又高又胖像個大號手榴彈的傢夥開口了:“將軍中間,大日本皇軍北支那方麵軍參謀部上村受命前來和貴部構和,但願就開釋我部被俘職員一事達成和談。”
“出去!”
主席乃至還贈送傅政治冊本和闡述抗戰的著作,最首要的是經延安方麵決定,延安陝北公學和抗大向35軍運送了多量優良學員,使傅部的抗日力量獲得充分。38年年初。傅建立了北路軍政治事情委員會,仿照八路軍在軍隊各級呼應設立政治事情機構,此中很多賣力人由延安調派的乾部擔負。
是以現在如許的局麵對於馬錚所部和35軍來講是一個共贏,虧的隻是日本人和閻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