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定惠院的殘月爬上竹梢時,蘇軾正就著佛燈補衣。客歲本日,他在禦史台受"日夜詰問"之刑,現在夜竹影婆娑,倒似萬千諫官舉笏。忽聞江上傳來楚歌,他提筆在《卜運算元》詞稿上添注:"驚起卻轉頭,有恨無人省。"墨跡未乾,一滴鬆脂落下,將"省"字凝成虎魄。
赤壁磯頭的浪花打濕了《念奴嬌》詞稿。蘇軾醉臥舟中,恍忽見周郎羽扇綸巾踏浪而來:"先生詞中'灰飛煙滅',可知建安十三年的箭雨,亦如元豐二年的筆墨?"言罷化作白鶴沖天,隻餘江風迴盪:"大江東去,浪淘儘..."
元豐二年的汴京秋雨格外黏稠,蘇軾望著禦史台柏樹上棲息的烏鴉,腕間鐵鏈在青石磚上拖出蜿蜒水痕。三日前那場暴雨沖毀了西園假山,現在他倒感覺假山崩塌聲,竟不如李定念出"根到地府無曲處"時刺耳。獄卒潑來的冷水順著《錢塘集》冊頁流淌,"豈是聞韶解忘味"的詩句在黃麻紙上洇成團團墨鬼。
1. 文名過盛:詩詞傳播甚廣,予人附會之機
竹杖草鞋輕勝馬,不怕!一蓑風雨任平生。
赤壁江聲千載過,勘破,文章原是禍端根。
文墨當設"避雷針":如白居易編集時自刪諷喻詩
陸遊在《老學庵條記》中記錄東坡暮年"儘焚少作",實為破局之道。更深層戰略有三:
柏台霜重鎖詩魂,鐵窗燭影照罪臣。
2. 交遊太雜:與新舊兩黨皆有唱和
《定風波·烏台寒》
觀此當悟:
3. 脾氣疏闊:未藏《錢塘集》等敏感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