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臨淄城外,淄水蜿蜒如帶,河邊鹽池蒸騰的白霧中,管仲正用竹簽在沙地上勾畫。他身後三百名鹽工赤腳踏過鹵水,將結晶的鹽粒堆成小山。俄然,他拾起塊鹽晶拋向空中,陽光穿透晶體的刹時,映出齊國將來二十年的經濟版圖——這是《管子·海王篇》記錄的"鹽策"雛形,亦是春秋最精美的資本置換術。
兩千年後,當山西票號販子用"平色餘利"均衡銀兩成色時,當江南絲商以"虛兩實匹"調度絲綢代價時,都在不自發地應用管仲的輕重之術。那些在史乘中泛黃的機謀,化作販子街巷的儲存聰明,正如淄河鹽工傳唱的民謠:"輕重如同蹺蹺板,這頭按下那頭彈。"管仲若泉下有知,或會撚鬚淺笑——他播下的均衡之道,早已在中原大地的炊火人間生根抽芽。
5、輕重之術的千年餘韻
最精美的是"鹿台之謀"。管仲在豐年時高價收買諸侯餘糧,儲藏於邊疆鹿台。待荒年糧價飛漲,他卻不直接放糧,而是將陳糧餵給戰馬,新糧倒入淄河。當諸侯發急兜售時,齊國俄然開倉平抑糧價。《漢書·食貨誌》稱此術"操金玉之重,禦萬物之輕",卻不知管仲早已參透《鬼穀子》"反應之術"的精華:真正的均衡,在於製造並化抒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