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13章 白居易的詩諫之道——文學創作作為資訊暗碼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3. 善用“漂傳播信”:通過行業群轉發、知識付費課程等直接渠道開釋信號

5、當代啟迪錄

3、箋註裡的諜影重重

最驚險的一次在忠州。白居易把《荔枝圖序》刻在竹筏底部,任其順長江漂流。稅吏截獲竹筏時,隻當是平常文章,卻不知浸水後的竹紋顯出了“一騎塵凡”的線路圖。三今後,揚州商幫按圖索驥,搶在朝廷驛使前把持了荔枝運輸。

1. 建立“詩筒矩陣”:在分歧平台用分歧體裁通報資訊(小說含數據、詩歌藏企圖)

秘書省校書郎李商隱在清算《白氏長慶集》時,發明《新豐折臂翁》的講明有異。某頁邊沿的蠅頭小楷寫著“潞州劉氏,天寶末避征南詔”,這清楚是借古諷今,暗指當朝征討淮西的兵役之禍。更絕的是《錢塘湖春行》裡的“亂花漸欲誘人眼”——“亂”字墨色深重,在陽光下顯出被塗抹的“藩”字陳跡。

老蒼頭在船埠交割詩稿時,特地往包裹塞了把乾艾草。這是給元稹的暗號:艾草代表“貶謫”,三根莖葉表示“三今後有變”。公然,七百裡外的通州,元稹收到包裹後立即燒掉《連昌宮詞》的草稿——詩中“廟謨倒置四海搖”的句子過分露骨,而白居易的新詩恰是教他如何用隱喻諷諫。

4、詩筒與竹筏的漂流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