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艘航母去抗日_276 工業的基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當代中國曾經有一個標語: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對現在的林遠的來講,的確就是真諦,這個期間的土路承重才氣實在是太差了,羅超英曾經想製造一批105毫米口徑的加農榴彈炮,如許口徑的火炮足以讓這個期間的每一個批示官心動了,但是厥後一計算炮身的重量,再看一下門路的承重才氣,這個設法就完整放棄了。

更首要的是:當代化產業出產的物質互換極其頻繁,就以鋼鐵產業為例,煉焦的過程能夠產出大量的化工質料,這些化工質料運送到化工廠,出產出的化工品又可覺得進步鋼鐵質量做進獻,當然,這隻是千千萬萬的例子之一,這些物質的運輸,不成能單單依托鐵路,你不成能把鐵路修到工廠門口去,如果把鐵路比作物質運輸的主動脈的話,公路就是主動脈上的支脈,通過它們,才氣把營養送到需求的處所。

林遠作為一個當代人,開初很難設想冇有袋子是甚麼景象,當代社會中,塑料袋,布袋多得數不堪數,厥後林遠才明白,本來這個期間,不但袋子是稀缺物,就連布,對淺顯百姓來講都是奇怪物。

修路需求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就需求大量的錢,俄國人和英國人送的錢一時拿不到,那就把吉林銀元廠的銀子先拿出來,用於門路扶植。

正在這時,清廷送來一封密電。

杜南等人向林遠告彆,他們一走,林遠就帶著人返回三姓城,路上便開端思考著下一步的打算,心想:“我們要出產製造更先進的兵器,需求更大範圍的鍊鋼廠,需求生長化學產業,需求采礦……”但是他總感覺貧乏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這個東西是甚麼,一時候模恍惚糊地想不逼真,正在這時,一群老夫,穿戴破布衣服,拄著柺棍,顫顫巍巍地攔在馬前。

布的質料大抵能分為兩種,一種是化學纖維,比如腈綸,滌綸之類的,這在這個期間都不消想;一種是天然纖維,比如棉花,蠶絲,麻,羊毛等等,固然中國當代的出產佈局是男耕女織,有很多人處置紡織,但是這些東西的產量很低,並且紡織的技術也掉隊,人均布匹的具有量也就少得不幸。

林遠忙問擺佈:“有這回事?”

看著他們拜彆的背影,林遠俄然明白了那些貧乏的東西是甚麼,那就是門路!

參謀趕緊答道:“是運來一批,但是這兩天下雨,門路泥濘,布料從火車高低來以後,時候都耗在馬車上了,並且火線的布料也斷貨了,現在正在江南一帶調撥。”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