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邊統帥都熟知《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袁崇煥這出“柴桑口臥龍弔喪”,皇太極如何會不免得?他將計就計,於十一月派了兩名使者,與李喇嘛一起來到寧遠,致書袁崇煥,表示了戰役的意向。此中說:“你停歇兵戈,派李喇嘛來弔喪,並賀新君登基。你既以禮來,我也當以禮往,以是派官來伸謝。至於和議一事,我父親前次來寧遠時,曾有文書給明朝朝廷,請你轉呈,但迄今冇有答覆。你的君主如果承諾前書,情願戰役,該當以誠信為先。”
滿清與明軍交兵,始終誇大“七大恨”,滿清以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負女真人,逼得他們忍無可忍,才起兵抵擋。[53]滿清一向冇有自居能與明朝處於劃一職位。“七大恨”的根基思惟,是抱怨明朝作為最高統治者,卻在努爾哈赤與敵對部族產生爭論時包庇對方,冇有公允措置,那是下級對下級的申述。比方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葉赫部的一個王公本來承諾把他十四歲的mm送給努爾哈赤為妾,但廿二年後,這個三十六歲的“老女”再醮給蒙古王子,努爾哈赤認定是出於明朝的授意,身為下級而不秉公斷事。
大抵袁崇煥要奏報朝廷,等待批覆,以是隔了兩個月金國使者才歸去,伴同明方使者,帶去袁崇煥及李喇嘛的手劄各一;猜想朝廷對金方的要責備數回絕,以是袁崇煥冇法作出任何讓步,他的複書內容雄辯,文采抖擻,說道:疇昔的膠葛,都是因兩邊邊疆小民口舌爭競而起,這些人都已遭到了應得的獎懲,再要究查是非,也已冇法到陰世地府去細查,隻盼兩邊都健忘了吧。你十年苦戰,既然為的隻是這七件事,現在你的仇敵葉赫等等都早給你滅了。為了你們用兵,遼河兩岸死者豈止十人?仳離再醮的那邊隻要老女一人?遼瀋界渾家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還說甚麼財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誌對勁滿。隻不過這些極慘極痛之事,我們明朝難以忍耐罷了。此後若要修好,那麼叨教:你如何退出已占去的城池處所?如何歸還俘虜去的男女百姓?隻要盼你仁明慈惠、敬天愛人而作出決定了。你所要求的財物,以中國物質的豐富,本來不會吝嗇,隻是疇昔冇有成例,多取也分歧天意,還是請你重行考慮罷。和談正在停止,你為甚麼又對朝鮮用兵?我們文武官屬不免思疑你言不由衷了。但願你撤兵,以證明你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