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當權_第四百五十三章:定首輔(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他一個寺人哪來這麼多錢,還不是收受賄賂和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

這第二做起來就有些傷害了,大明律上有規定,內宦不得交友外臣,一旦發明,輕則杖斃,重則淩遲正法。

內閣和內廷大要上是對峙的,可非論是內閣還是內廷,分開了對方都玩不轉。

王振擅權,並且終究變成“土木堡”之禍,這跟楊溥這個內閣首輔放縱是分不開的。

當然,就現在這個時候。內閣權柄還不如中前期那麼大,但是內閣的權重在仁宣朝獲得加強,到了正統朝,因為天子年幼,太後輔政,內閣的首要性便凸顯了出來。

這對新的內閣首輔來講,並不是一個好動靜,如果楊溥底子不乾與內閣的運作,那倒相安無事,如果楊溥插手內閣事件,這就讓新內閣首輔坐蠟了。

但是內閣的權力很快就漸漸強大,到了仁宣朝,內閣已然成為朝廷權力中樞,也成了文官個人掌控這個國度權力的機構。

矯詔封官這類事情他都敢乾的出來,另有甚麼是他不敢乾的,內閣在楊溥手上,對王振固然有監督的權力,六科也有封駁的權力,但是,誰來出頭呢?

老朱家是比較信賴血緣的,老子豪傑,兒子也是豪傑,這宦官固然出缺點,但是長處也很凸起呀,聽話,順服,並且不會造反。

內閣人數普通是五六個,就像現在內閣一共是六小我,除了辭職的楊溥以外,剩下的五小我當中,都在朝中各部擔負要職,以是說,做到內閣首輔,那已經就是宰相了。

以是,這纔有了非翰林不入閣這條不成文,卻又被忠厚履行的端方。

這些人冇了前程,又冇了做男人的興趣,加上落空自在,脾氣天然變得跟正凡人有些差彆。

讓內臣來管束外臣,這倒是個不錯的招兒,可惜,內臣都是些宦官,大多數冇文明,人冇有文明就已經很可駭了,這寺人如果冇了文明,那就更可駭了!

當然,也不能把統統任務都推到楊溥身上,楊溥隻是明哲保身,他看得出來天子對王振的信賴,內廷中又無人能製衡王振,孫後跟王振的乾係又非常密切,錢皇後固然位尊,可上麵另有一個孫太後,她本人道子又渾厚,恪守後宮不成乾政的祖訓,這才讓王振在內廷敏捷做大,乃至於皇親貴胄都紛繁湊趣,稱之為“翁父”。

這大殿上的文官,有一個算一個,誰不想坐上阿誰位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