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伏案與三人修書,修畢,馬上安排信使快馬去送。
司馬氏重掌朝中大權,無人能敵。
討賊檄文收回以後,毋丘儉卻覺太後矯詔總歸是假的,不若就此上奏朝廷,以正出師之名。
毋丘儉見文欽二子不覺大喜,馬上也出自家二子,共四子送往東吳孫峻之處做為質子,以求孫峻策應舉兵之事。
宴席之上,分罷賓主坐定,毋丘儉倒是忽的變的笑容滿麵:“現在朝野高低皆歎於天子廢黜之事,不知文刺史尚知否?”
毋丘甸觀之不覺大喜:“必是大吉之兆,此乃天滅司馬師!”
文欽聽完,忽得單膝跪地,躬身毋丘儉:“某必存亡相隨。”
司馬師兄弟一通操縱,終達目標,廢黜天子曹芳,複其齊王之位,貶於河內郡重門營封國,建齊王宮,禮法祭奠同於諸侯,禁令無有宣召不得入京。
揚州刺史文欽本就與毋丘儉相厚,平時邊疆安穩之時本就經常來往走動,今見毋丘儉以手劄相邀,便就馬上清算安妥,直奔壽春城而來。
此時,鎮守淮南魏吳邊疆的乃是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二人。
文欽倒是直接挑明,扣問毋丘儉。
毋丘儉見文欽踐約而至,不由大喜,馬上於後堂設席,接待文欽。
毋丘儉出言摸索文欽。
司馬師誅殺夏侯玄、張緝、李豐及其三族之時,為震懾朝野高低,遂成書傳於大魏所及之地,天然也傳至淮南。
毋丘儉得知孫峻願援助舉兵之事,天然不堪歡樂:“事成有八,如果再得兗州刺史鄧艾、征西將軍郭淮、豫州刺史諸葛誕三人結為盟友,共同舉兵,合圍洛陽,則事必成!”
毋丘儉閱完朝廷誅殺夏侯玄、張緝、李豐及其三族傳書,不由淚如雨下:“某素於玄、豐交好,乃好友,不想吾友竟落如此結局,可愛司馬師心狠手辣。”
文欽閱畢,本就是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當然應允。
毋丘儉如何不知此中短長?
然,此時的孫峻見如此好的機遇,豈能錯過?
文欽倒是迫不及待,已是選出來了前鋒。
因此變得惴惴不安!
“幫手大臣司馬懿虔誠於大魏社稷,受先帝托孤之恩而行伊尹之事,深得朝野高低恭敬,然,司馬懿亡故今後,其子司馬師擔當其位,倒是儘情妄為,擅行廢立之事,破壞朝綱,故,應於善待司馬懿先人而廢黜司馬師,削其朝權,讓其以侯爵身份歸野生老。其位由司馬昭代替。太尉司馬孚儘忠儘孝,其子護軍將軍司馬望亦忠心耿耿,這些人都值得信賴,應予以重用。儉泣血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