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_大乘正宗分第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無餘涅槃:

佛陀奉告須菩提,「諸位菩薩摩訶薩,該當如此降伏妄心;對統統統統眾生,分歧生命形狀的卵生、濕生、化生;有色身、無色身;故意機惟唸的、偶然義惟唸的、不是有想不是無想的眾生等,都要使他們進入無餘涅槃的境地,了斷統統苦報、煩惱,度過存亡苦海,達到不生不死之地。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實在並不見有一個眾生為我所度。

從有冇有物質形體來講,眾生可分為:1、有色,即有物質形體的眾生,也包含欲界六道眾生及色界四禪天;2、無色,冇有男女之慾與物質形體者,如無色界的四空天。

*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答覆須菩提的題目,最首要的就是要發四心:1、泛博心 ,不揀擇好壞親疏,統統眾生皆度;2、最勝心,使眾生皆斷除煩惱,了生脫死,而入無餘涅槃;3、無對待心,視統統眾生劃一無不同;4、無倒置心,冇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彆離計算。又菩薩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不然非菩薩。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係依情識之有無,而將眾生所居分為此三類。1、有想,即於空無邊處起胡想,於識無邊處起識想之意;2、無想,即於無統統處離少想之意;3、非有想非無想,則為有頂所攝。此係將三種有情眾生,配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統統處、有頂等無色界之四周。

即大菩薩。必須具有七個前提:1、具大根,2、有大智,3、信大法,4、解大理,5、修大行,6、經大時,7、證大果。

涅槃,譯為滅度、寂滅等。可分為四種:1、自性清淨涅槃,指大家本具的佛性,恆常清淨而不染;2、有餘依涅槃,小乘聖者,雖已證入涅槃,不受後有,但仍有酬謝疇昔世業因的身心存在,名有餘依涅槃;3、無餘依涅槃,比有餘依涅槃更進一步,連酬謝疇昔世業因的身心皆已灰滅,達到不生不死的境地;4、無住處涅槃,大乘菩薩以聰明力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不住存亡,但菩薩悲願無儘,常於娑婆天下中救度眾生,名無住處涅槃。

【註釋】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統統統統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如有色、若無色*;如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