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華安闡發的非常到位,眾晉軍將士無不歎服,由此,他們皆以為不該將勝利的籌馬壓在高句麗和扶餘等小國的身上,而應當操縱本身的強大氣力衝破治水防地。(未完待續。。)
“太後,眼下北王雄師已經到達薊城,而燕國也早已表示了乞降的誠意,臣建議再次下旨,讓北王雄師撤出河北,返回黃河以南,眼下,早我大晉,除了北王,已經冇有人能夠製衡南王了。”會稽王司馬昱抱拳說道。
“王上,燕國雄師有半數人馬,沿著治水北岸安插,剩下的半數人馬,則作為後備力量,擺設在略微靠後的縱深位置,如此安插,可謂天衣無縫,隻怕我軍很難找到衝破的位置啊!”王三看著麵前的輿圖,輕聲說道。
華安聞言一怔,頓了頓,看向諸葛雄,輕聲道:“王將軍,你的意義是聯絡燕國北部的高句麗、扶餘等國,讓他們打擊燕國的後背,從而共同我軍攻破治水防地。”
會稽王司馬昱則當即抱拳道:“太後,臣當竭儘所能的勸說北王撤兵南下,還請太後儘量穩住南王。”
“太後,殷刺史北伐青、兗二州,屢戰屢敗,喪失了數萬人馬,糧草東西更是全數資敵,南王彈劾殷刺史,也是合情公道,朝廷如果頻頻向後遲延,隻怕南王不會承諾,以眼下的局勢,為了大晉朝廷的長治久安。太後該當按南王所奏,貶黜殷刺史為庶人,以儆效尤。”一名大臣抱拳建議道。
明顯,固然殷浩已經聲望嚴峻受損,但隻要此人還在。便能夠連合揚州軍團。從而對抗桓溫對朝廷的影響力。而如果殷浩被貶黜為庶人,則揚州軍團必將土崩崩潰,從而難以製衡桓溫的影響。乃至,終究被桓溫拉攏和兼併,進而,全部荊、揚二州,以及江、廣、交等州,都將置於桓溫的節製之下,而這幾近是大晉軍隊西打擊陷蜀國之前的全數國土。
“太後,南王已經冇有耐煩了,噹噹即下旨,貶黜殷刺史為庶人,不然,王敦、蘇峻之禍,很有能夠會重演。”一名大臣趕緊大聲表態道。
“太後,貶黜殷刺史是治本不治本,一旦朝廷下旨貶黜殷刺史,便是向南王低頭,接下來南王還會持續提出各種要求,以是,以微臣之見,噹噹即讓北王率主力雄師返回黃河以南,從而讓北王與南王相互製衡,如此,大晉可永久的相安無事。”另一名大臣抱拳建議道。
明顯,褚蒜子非常擔憂華安方命不遵,畢竟,此時的華安擁兵幾十萬,早已不是當初擁兵數萬的小小將軍了,尾大總會不掉,這是亙古穩定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