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思疑聖上有替人?”
“不瞞大師,鄙人見過幾個玉佩和錦囊,玉佩均刻有太子標和皇孫的賜名,錦囊上留下的是他們的親筆,另有印記。”荊竺迴應道,“大師如果有此等信物,可否讓鄙人一覽?”
本來老衲喚作‘德公公’。
“毫不會的!”老衲斬釘截鐵地迴應道,“因為以後又聞聲過。”
在場合有人都愣住了!
“我們跟著步隊從山上來到了江邊,那邊停著兩艘畫舫,我聞聲聖上說了三個字‘石將軍’。”老衲說道,“聖上和太子、陳公公兄妹都上了同一艘,趙刀統、阿9、阿吉另有我則上了第二艘。”
“那種環境下,我們跟石將軍底子冇有說話的機遇。”德公公說道,“何況,趙刀統他們早已有了必死之心。”
荊竺把玉佩歸入錦囊,重新放回小木匣,“大師何時到此?令尊又因何故去?”
“我和阿九細心搜過身,除了手臂上有錦衣衛的刺青,冇有任何發明,他們的兵器也不是錦衣衛慣用的繡春刀。”韋吉平接過了荊竺的問話,“我們把九具屍身都埋葬了,攙扶著趙刀統下山,天下之大,我們卻不知去往那邊。”
“藉著火鐮子的亮光,我跟著步隊前麵亦步亦趨,不曉得走了多久,直到一股冷風吹過,我此次曉得是出來了。”老衲說道,“那天早晨冇有月光,火鐮子已經燃燒,腳下深一腳淺一腳,我跌倒了幾次,幸虧阿九一向在我中間。”
老衲描述的場景跟秋伯和蒙亦明幾無二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高低而求索。”荊竺口中唸叨著,“這是取自屈本來生的《離騷》,大師想必有信物吧?”
“那位石將軍跟你們在一起也有很多光陰,可有他的畫像?”荊竺問道。
“那些蒙麪人是甚麼身份?”荊竺問道。
“施主何意?”
“趙刀統說,既然錦衣衛能夠追蹤過來,那我們仍然往徽州方向走,以吸引錦衣衛的重視。”德公公說道,“他的傷勢太重,冇法騎馬,一起上還不時地吐血。”
應虛思忖了半晌走出禪房,待到返回時,手中多了一個朱漆小木匣,放在茶幾上謹慎翻開,“施主請看!”
“又或者說是夜裡混亂,把‘施將軍’、‘史將軍’、‘四將軍’聽岔了?”
“派了三小我,可惜傷勢太重,……,終究那五個蒙麪人都被我們撤除了。”甘九齡頓了頓,“我們擔憂還會有追蹤者,又都有傷,趙刀統讓石將軍護駕先行轉移,德公公主動留下來照顧我們。”
對啊!之前秋伯就說過,他不是掌璽寺人,不然就不但是拿出了皇孫的私印,看來玉璽是那位陳公公帶出來了。這個動機隻是快速地在荊竺內心閃過,接著聆聽老衲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