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比較特彆,兒子封輔國將軍,女兒封縣君。
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1370年(洪武三年)稱大宗正院,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改稱宗人府。辦理,而它所統領的事都移交給禮部。
“那裡那裡,卑職方纔對郡主多有衝犯,還望郡主恕罪。”
“啊!那不是······”劉硯青恍然大悟。
清朝,稱多羅郡王,公用於加封皇族宗室、滿洲貴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數民族之勳貴,為宗室表裡藩冊封之第二等。第一等為和碩親王。朝服、蟒袍、朝珠規製與親王世子同。
滿語“多羅”,其義為禮、道、理。將其放在爵位前麵,有“禮的、道的”意義。以是,多羅郡王,簡稱禮郡王或理郡王。
晉代,王爵分為親王與鄉王,始見於西晉期間。晉武帝封司馬伷為東莞鄉王。普通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為親王(如秦王、晉王、燕王等),封號為兩個字的王為鄉王(如岐陽王、汝南王)。
明朝也會封功臣為郡王,多為追諡;此中南明期間有直接授予的。如延平王鄭森等。
“嗬嗬嗬,小朋友真是敬愛。我此次前來淵城呢,是為了看望我阿誰不爭氣的哥哥。他的封地就在離州,我啊,也想順道來看看淵城的冰燈。至於如何認出來的······還要多虧了三公主呢。”
郡王的俸祿為每年2000石,自宗子秉承爵位(即二代郡王)以後一概折半為1000石;但因地點的親王府而異,也有初封即1000石或500石的,擔當時不折半。
明朝,親王子除世子外均封郡王、世襲罔替。郡王的封號普通為兩個字,以古郡縣名為多見,如渭南王(秦王係)、項城王(周王係)等。
說完,就從袖中取出了一顆珠子。
宗子的嫡宗子稱長孫,其正妻彆離稱宗子夫人、長孫夫人。宗子和鎮國將軍、長孫和輔國將軍在子孫爵位的封號上冇有辨彆。
郡王,中國當代爵位名。其名始於西晉。唐宋今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號。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明朝,郡王是親王冇法擔當爵位的其他兒子的封號,擔當爵位的嫡子封為世子,餘子封為郡王。圖為明朝郡王,郡王妃容像,郡王頭戴翼善冠,身穿交領茶色五爪龍袍,束玉帶,厚底皂靴。郡王妃頭戴七翟冠,身穿大紅羅袍,霞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