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成都府以後,李順在世人的推戴之下,即位為蜀王,建立大蜀國,改年號為“應運”,鍛造“應運通寶”銅錢,追封王小波為蜀王,立太廟。並按功績大小賜賚世人官位。即位之初的李順還算是比較有作為的,固然冇有姐夫王小波那樣的雄才大略、剋意進取,但也算得上是守成之君。
楚離寒苦笑一聲,他曉得三弟霍季對蜀王李順很有牢騷,隻是礙於身份不能當庭表達,隻得埋在內心。他思考了一陣,開口說道:“三弟乃是我們兄弟幾人中最具策畫之人,又對遼人體味打仗頗多,為兄想讓你北上遼國,作為我大蜀國的使者,聯遼伐宋,把我們這邊的近況奉告遼國,讓他們速速出兵,與我們南北夾攻宋國。”
李順聞言點了點頭,神采寂然的望了一眼群臣,下達了旨意。
“大哥,蜀王自從進得成都以後,便被這錦官城的繁華似錦消弭了鬥誌,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冇有了進取心,隻曉得勾心鬥角的帝王製衡之術。還冇坐穩江山,便已經開端猜忌功臣。說句不好聽的,我真的不看好大蜀的將來。”霍季忿忿不平的開口說道。
實在楚離寒讓霍季出使遼國,一方麵確切霍季此前打仗過遼人,熟諳遼人的脾氣本性,更合適聯絡構和。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霍季對李順很有微詞,李順雖嘴上不說,但內心已是記恨不已。楚離寒怕他在此言多有失,派他北上,也是為了庇護他。
李順決意嚴懲的斷交,使得樞密使張餘,不得不站出來。張餘皺眉拱手說道:“回稟王上,此次攻打劍門關,竇將軍帶領的軍隊並非精銳,並且沿路又插手了一些山匪等烏合之眾,底子冇有多少戰役力。並且我們最後獲得的諜報也有誤,保衛劍門關的官兵並非是幾百人,他們加上援兵共有兩千多人,我們粗心輕敵,再加上守城官兵中有真正懂兵之人,以是,此次敗北,非戰之罪,還請王上寬恕開恩,給他們一個將功贖罪的機遇。”
聽完張餘的話,李順還冇開口,身為文官之首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吳蘊便出列說道:“啟稟王上,張樞密此言差矣,老臣雖是一介文官,但也明白,劍門關的地形所謂易守難攻,是對關北之敵的。我們則是從外向劍門關進犯,所謂的天險便不存在了。就算是劍門關有兩千多守軍,我們近一萬餘軍隊,五倍於彼,為何還是冇能拿下關隘?最後拖到朝廷禁軍的到來,豈有不敗之理?竇聖星佳耦死亡於逃竄途中,不究查也就罷了,但是敗北逃返來的軍隊如果也不究查,置軍紀軍法於何地?置王上的嚴肅於何地?老臣要做一回惡人,請王上嚴懲軍中帶頭逃竄的軍官,以正綱法,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