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變_第七十九章 求人賑濟有用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李四天然是滿口承諾。一再包管隻是想進城修整。絕無他想。

直到現在,郾城周遭來不及埋葬的骸骨還是遮野蔽道。每到傍晚,熒熒鬼火盛如漫天星鬥墜落。

白蓮眾進城以後,立即分分開來,或十幾人一夥,或幾十人一隊,沿著郾城的大小街道,挨門挨戶的大唱《勸賑歌》。

“老東西你儘快把百頃以上的大戶統計出來,”李四笑著對魏無牙說道:“然後遵循每畝一百三十斤計算田賦,我隻征收這一年的,之前的既往非論。”

情勢是明擺著地。就算郾城決死抵當。以赴死軍和白蓮亂民地氣力也能用人數上地上風破開城池。何況郾城早已不是甚麼金堂要塞。被拆地亂七八糟地城牆底子就不成能有效庇護城池。

獨一讓人有點小小不滿的就是那些個白蓮亂民。

這類心態看起來荒唐之極,卻很有效的製止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轍,使得小城百姓免受搏鬥之苦。

還是張祈豐主動輸糧給闖軍,這才保住全城百姓的性命。

“這便是郾城統統在冊案檔,”對於赴死軍的這一手,張祈豐早有預感,早早的就籌辦好了。

在這座不算很大也不算很小的城池之下,曾有總數破百萬計的人馬爭相競逐,曠日耐久的大戰讓郾城數次淹冇在血火當中。

和白蓮眾滿天下唱勸賑歌比擬,李四和赴死軍高低則要顯得更加斯文。

郾城曆經烽火,好幾撥人馬打著如許那樣的燈號來往廝殺,光是城牆就被闖軍不歇氣的扒過兩回,最後一次還是明軍本身扒的。

現在郾城的城牆和冇有也差未幾,不過郾城百姓的安然感卻很高,有張祈豐這麼個能人,比有堅城要塞管用多了。

“年來蝗旱苦頻繁,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百姓到處不聊生……”

久而久之,郾城的百姓和處所官也就風俗了,養成一種笑看城頭王旗變更的玩世不恭心態。乃至於到了厥後,李自成雄師一來,這邊闖軍燈號就掛起來,闖軍一走,就又是大明的屬地……

不管是名聲不如何好的闖軍,還是名聲更糟糕的左部,都冇有給郾城形成特彆大的傷害,最多是在撤兵的時候把城牆扒了罷了。

“六合忘我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勞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處所官這麼做看似是軟弱可欺。也是迫於無法之下地上上之舉。就算是死守也不能擋住仇敵地環境下。能夠獲得仇敵地包管也是獨一地體例。最起碼包管了城中百姓地人身安然。固然這類包管隻是口頭上地。也比冇有要強地太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