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廬州鳳陽兩地,最具氣力的就是胡、介兩家。
李四翹著二郎腿。“滋兒滋兒”地品著茶水。細心打量著汗青上赫赫馳名地昌吉隆分號。
固然潘家秉承了浙商謹慎謹慎的傳統,可誰也不敢包管他們會不會在這個時候膽壯一回。李四的買單太大,真的要和浙商權勢勝利買賣幾次,本地的貿易版圖不是冇有重新洗牌的能夠。
“尊客久候。失禮地很。”一個約莫四十大幾歲地微胖男人挑簾子出去。身後就是剛纔那位掌櫃。
在店夥有些謙虛的指導下,李四進入了昌吉隆霍山分號的內院。
從北宋宣和年間開端,胡家的先人就依托一條扁擔兩個網兜,在江淮一帶發賣紙張筆墨,曆經數百年的光陰,以幾十代人汗水,終究成績本日昌吉隆在徽商當中的霸主職位。
在十戶九商的廬州,昌吉隆可謂源遠流長財雄勢大,是徽商中最具氣力和代表意義的一支。
這是如何的一個清單呐!
“你們做不到不代表統統人做不到,就算介家不可,還是浙江潘家,潘家的福瑞隆也是大字號。”
這些東西本身不值幾個錢,一兩銀子能買一大堆,可這數量這麼大,特彆是生鐵就要二十萬斤,這本身就說瞭然某種題目。
胡朝宗笑道:“潘家本是浙商,另有沈萬三的帽子壓著他們,在本地的氣力遠不如我昌吉隆,我們胡、介兩家做不到的事情潘家更是無能為力。”
在徽商圈子裡,胡朝宗也是鼎鼎馳名的一個字號,特彆是在這幾年和浙商潘家的商戰中,頻頻占有上風,遵循後代的說法,絕對是個商界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