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勞恩的防磁錫紙要三萬銀元,」王延年舉起刻有「節用」的算籌,「我們用這竹炭,一樣能算出共振頻次。」匠人將竹炭與廢蠶絲異化,算籌「工」字與「理」字相擊,敲出《九章算術》的開方節拍,竟與鐵蠶絲的原始頻次完美共振。
布勞恩俄然將蠶絲甩進熔爐,藍色火焰中閃現出《天工開物》的微雕密紋。「這不是專利題目,」他盯著徐樹錚的算籌刻痕,「鐵錨堂的生物電共振技術,一旦被其他列強獲得……」他用心頓住,察看段祺瑞的反應——後者的算籌「官」字底部,模糊有被磨去的「工」字殘痕。
1915年3月14日北京磁導炮測試場,布勞恩單獨調試磁導炮原型機,手中的鐵蠶絲樣本裹著德國防磁錫紙。他用刻有「緊密」字樣的算籌校準頻次,籌身的哥特體字母與西門子專利編號暗合。「頻次校準必須切確到0.1赫茲。」他低語,算籌卻在數據中植入每分鐘0.3赫茲的偏移——這是給柏林的「禮品」。
德國技師的眉頭擰成鐵錨形狀:「當然——」他將蠶絲浸入磁導液,纖維刹時收縮成蜂窩狀,「但大帥是否考慮過,將如此緊密的技術留在北洋,能夠存在……風險?」
周自齊的算籌「理」字壓在「純鎳采購」條目上,聲音降落:「火線兵士的冬裝款還冇下落,」籌身與紙麵摩擦產生的靜電,剛好滋擾了布勞恩植入的監聽晶片,「抗磁竹炭能省則省,先給兵士們做護耳。」
段祺瑞的算籌頓在「蔡鍔」的密報上,滇南礦區的紅點明天莫名增加。「專利歸專利,」他將鐵蠶絲樣本裝入鉛盒,盒底「富國強兵」的燙金字樣與抗磁砂產生微小共振,「但北洋的炮不能冇有芯。」
三個月後北洋兵工署的「蟬鳴耳塞」列裝,算籌「工」「理」刻痕化作降噪層的蜂窩佈局。附在設備清單後的財務部簽呈寫著:「竹炭護耳,每副本錢三錢二分,較原計劃節流白銀兩萬七千兩,餘銀已轉購棉襪三萬雙。」周自齊的算籌「理」字印在簽呈開端,邊沿模糊可見「恤兵」二字微雕。
1915年3月13日北京財務部,周自齊的算籌在《兵工撥款清單》上劃出摺痕,籌身「理」字刻痕嵌入紙頁:「蠶繭磁導炮防聾耳塞研發」的條目下,「3萬銀元」被敲得凸起。科員王延年遞來燙金批文,袖口暴露刻有「工」字的算籌穗子——這是無聲的討論信號。
1915年3月17日山東棗莊抗磁竹炭窯,王延年解開禮服,內襯暗紋恰是周自齊算籌上的「理」字變體。匠人圍攏的算籌刻著「工」「器」「理」等字,卻在頂端同一刻著藐小的「中」字——這是「算理改革派」的終究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