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三第51章士匠分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1900年除夕,清朝南洋總領事在檳榔嶼宣讀《外僑百姓權力聖旨》,特許華校畢業生可挑選插手傳統科舉或天工科測驗,但不得兼報。關貞吉的弟子們用算籌擺出「士匠分流」字樣,沙麵下的抗磁砂顆粒分為兩部分:左邊構成《四書》章句,右邊是《周髀算經》圖表。陽光下,兩種文明標記涇渭清楚,卻又在潮汐漲落中保持奧妙均衡——這是南洋華人在近代化海潮中走出的奇特門路。

1899年中秋,首批南洋華人考生走進北京貢院。他們的算籌分正反兩麵:挑選天工科者,籌身刻著《九章算術》的開方圖解;挑選科舉者,另一麵是「學而不思則罔」的朱熹註疏。鄉試首場考《四書》義理,考生李阿明以「為政以德」論證關稅自主;次場考算理實務,陳阿福用算籌推演錫礦抗磁砂配比。監考官張之洞在卷末批語:「士匠分流,各安其位,此乃強國之道。」

1898年春,倫敦交際部穹頂下,清國駐英公使龔照瑗將《南洋外僑百姓權力請願書》拍在構和桌上,羊皮紙上的十萬華人指紋按《禹貢》九州方位擺列。「按照《清英續議緬甸條約》第三條,」他指著條約附件的抗磁砂礦脈圖,「南洋華人應享有與本土臣民劃一的科舉、貿易及司法庇護權。」英國交際大臣索爾茲伯裡挑眉:「貴國連本土都未實施普選,何故談外僑權力?」龔照瑗嘲笑,展開《檳榔嶼華工戶籍冊》:「每一名華人皆有清朝匠籍,可憑算籌技藝插手天工科測驗,或挑選以《四書》經文報考傳統科舉,但二者不成兼報。」

倫敦議會廳的終審辯論中,龔照瑗呈上光緒天子的硃批《外僑教誨懿旨》:「南洋華校課目,以《四書》養德,以算理興業,二者分流而治。」投影中,檳榔嶼蒙學的晨課上,孩子們按春秋分組:十二歲以上者或捧《論語》朗讀「己所不欲」,或持算籌推演橡膠產量模型。英國教誨大臣看著算籌刻著的「克己複禮」與三角函數公式,讚歎於東方文明的雙軌聰明。

動靜傳回新加坡,陳芳在算理公秤房增設「士匠分流谘詢處」,牆吊頸掛《外僑教誨分流圖》:左邊繪有科舉考場,右邊是天工科嘗試室。華人商船的龍骨同時候上《孝經》警句與算籌刻度,但船頭僅吊掛龍旗或「算籌旗」——挑選科舉者以「忠信篤敬」明誌,挑選天工科者標有最新橡膠期貨公式。每逢科舉放榜日,南洋各埠的華人或吟誦「東風對勁馬蹄疾」,或敲擊算籌計算商情,傳統與技術在此構成並行共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