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第31章魚鱗圖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半夜,道光帝用聖祖朝銅尺逐幅測量湖廣圖冊,再以算籌複算麵積:圖冊總繪田畝數經算籌累加為“七萬五千畝”,而前算學吏實測數據為“九萬五千畝”,偏差整整兩萬。他翻開《聖祖測量實錄》,見康熙二十年“測量不實者,奪爵放逐”的硃批,提筆在載錫的《籍冊奏報》上講明:“著張恪攜步弓、算籌赴湖廣,按聖祖‘三步一弓、五步一算’舊製重勘,如有舞弊,一體定罪。”載錫試圖以“法度煩瑣”為由禁止,卻被道光帝揭示的漕幫《算籌核畝日記》采納——日記中清楚記錄著每塊地步的測量算式,邏輯周到無可回嘴。

卯時,湖廣巡撫衙門的佈告牌上,前算學吏用銅尺刻下“圖上一尺,實地百丈;百弓為畝,算籌為憑”的測量標準,中間張貼著按步弓測量、算籌覈計的《田畝清冊》。鄉紳們手持漕幫發放的刻銘步弓測量自家地步,每量完一弓便用算籌記錄,終究數據與清冊完整符合。載齡看著清冊中消逝的“荒田”數據,不得不將私吞的賦稅重新入庫,而張恪則在魚鱗圖冊庫房中設立“算籌核籍處”,規定每本圖冊須附算籌覈計雙方可存檔。

肅親王府內,載錫對著《湖廣魚鱗圖冊》嘲笑,竹籌在“荒田十萬畝”的條目上畫圈:“將熟地改荒田,”他命人用米湯塗抹圖冊,待乾後閃現出“熟地”二字,“再以‘賑災’名義蠲免賦稅,三成賦稅便入了私倉。”主子呈上載齡從湖廣送來的密信,信中“竹籌勘合”的蠟印下,藏著用田畝編號加密的分贓算式:“甲字七號圖,長三百弓×寬二十弓=六千平方弓=二十五畝,報荒百畝,吞糧七十五畝。”

工部營繕司內,張恪將洪澤河工的計量經曆轉化為《魚鱗圖冊複覈法》:先用銅尺測量圖冊邊長,確認“每方寸對應實地十畝”的縮繪比例,再以算籌累加圖冊標註畝數,與前算學吏用步弓實測的《田畝實量清冊》對比。李順則在《戶部則例》中找到聖祖朝“三年大測量,步弓定畝,算籌覈計”的舊製,附上前算學吏繪製的《田畝偏差熱力求》——圖中每道墨線代表千畝偏差,湖廣地區的“血紅地區”密如蛛網,觸目驚心。

漕幫“均平號”商船載著新製青銅步弓到達各府縣,船工老吳向州縣胥吏演示“測量三法”:“先以步弓定界(每弓五尺),再以銅尺校圖(圖上一尺對應實地百丈),最後以算籌核畝(百平方弓為一畝)。”鹽丁王九叔帶著《田畝實量日記》訪問鄉紳,日記中詳細記錄著用步弓測量的長寬數據,經算籌換算為畝數後,與圖冊數據的差值用紅筆圈注——某鄉圖冊記“荒田五千畝”,實量僅“熟地三千畝”。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