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丁大可再次見到李舒崇的時候,不由驚呆了。十年時候疇昔了,丁大可已經是人到中年,可在李舒崇身上並冇有一絲光陰流逝的陳跡(有陳跡纔怪,兩次穿越,在實際天下裡隻隔了一天罷了)。丁大可這才曉得李舒崇竟然是傳說中的神仙似的人物,他非常光榮本身冇有加強防衛,如許不但防不住李舒崇(確切防不住,李舒崇會隱身),還會讓李舒崇對本身完整絕望。李舒崇能來見他,申明本身另有最後的機遇。
就如許,丁大可提早當上了雁門關總兵,代價是成為了王振的朋黨,對王振唯命是從。因為前任總兵周健,建立的金刀寨,在瓦剌和大明之間建立了一個百裡擺佈的緩衝地帶,這對於大明王朝和大明百姓來講是極大的功德,可對於王振和瓦剌貴族來講,的確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以是纔有了此次王振授意丁大可,與瓦剌暗中勾搭,試圖圍攻剿除金刀寨的打算。誰曉得被金刀寨主周健看破,這纔有了這一出“劫走軍餉又放回”的好戲。
攻訐教誨以後,李舒崇又問起丁大可,軍餉事件如何善後?丁大可就把“將方慶撤職拿問”的計劃奉告了李舒崇,請李舒崇“指導”。
李舒崇曉得,來歲,也就是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將產生聞名的“土木堡事情”,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的鐵錘錘死,王振翅膀全都冇有好了局。他含蓄地“奉告”丁大可:“王振飛揚放肆,好事做絕,禍國殃民,今後必有大難。固然王振死不足辜,卻害人不淺,如果你被朝中大臣認定為他的朋黨,將來必然會被連累,乃至會連累九族!此次軍餉事件大要上看是禍,禍福相依,實在對你來講反而是福。如果你能自請處罰,棄官歸田,應當能與王振劃清邊界,保住本身的項上人頭和百口長幼的安然。”
十年前,李舒崇傳授給他很多的武功,也為他指導了迷津,奉告他今後必然是雁門關總兵。但是,李舒崇還是低估了丁大可對功名利祿的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