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剛將豬蹄放下,大頭立即指著這道菜直嚷嚷,“奶奶,我要吃這個,快點,快點。”
雖陳三失禮,如桃香這般的遠親或者親厚的鄰居,天然站出來打圓場,說兩句孩子餓得快之類,又是一頓好邊幅好福分的狠誇。村裡人嘴皮子利索,罵起人來刻薄,但若提及好話,也是甜死人不償命的,哄得陳大娘滿臉笑,心中非常得意,又得冒死忍住不作出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討嫌模樣,最後到底忍不住,還要說句,“這孩子彆的還看不出來,倒是打小一副好模樣,像她娘。”
收生婆婆嘴裡唱著“一攪兩攪連三攪,姐姐領著弟弟跑。”就把精光光的蓮藕往水盆裡一放,冷水凍人,可不是要大哭?孩子哭得越歡暢,世人越歡樂,倒是把陳三給急的,恨不得要伸了手將孩子從收生婆那邊搶過來。
陳大娘忙道:“那便在我家裡安息著。彆的冇有,空屋子還是有的。我還要去彆桌去看看,親戚們可彆拘束了,吃好喝好。”說著,噪著臉皮走了。雖孃家嫂子一貫是如許,但是來一次,臉麵丟光一次。陳大娘一向警戒著,卻不想王舅媽每次都能使出新招,刷出新高度。
石榴瞧了一旁睡的苦澀的女兒,在內心默唸:“小猴子,娘對不起你。這麼倉促給你定了名。不過蓮藕總比老邁如許的名兒好聽。”
“等你生了便懂了。”
周大娘持續往下走,到見到人今後躲時,便曉得一山更有一山高了。那土物,不管值當甚麼,好歹也算情意,竟然有人連這麼小的情意都捨不得,算甚麼親戚?周大娘與陳家來往少,並不認得此人,隻能約莫猜測一點。靠前的脫手風雅的都是新親,如那臉上笑得起褶子的老頭,想必便是這孩子孃家。這靠後的,臉上歡樂未幾的,脫手鄙吝的,便是老親,或彆房親戚了。如果旁人,隻不過內心嘀咕一番,但是周大娘做的是走家串戶的買賣,常日裡多看多聽,這十裡八鄉的人是甚麼品性的,都要摸熟了,免得做了虧蝕買賣。是以,她便想弄清楚這兩戶叫甚麼名號,也好避開。
喝酒的人一時愣住,甚麼不好,偏說個這個,弄得她們在喝馬尿似的,實在氣人。吳大娘是個講究了,冷了臉將手裡的酒碗放了,倒是接生婆見地多,不甚在乎,笑著道:“不知這位親戚是那裡人,疇前未見過。”
陳大娘在孩子冇生前,就想好了“大寶”的名兒,意義瞭然,男女皆宜,不知多合適。隻是石榴說的也是有事理,也是聽了她的主張,陳大娘一揣摩,也就應了,“那就這個吧。叫起來也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