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古代搞工業_第一百四十五章 證據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喬雲,快過來算算。”

要曉得,江寧每年的鐵開采量是一萬五千斤,銅開采量是兩萬斤。

要曉得大漢朝的軍隊,鎧甲與設備首要來自鐵礦與銅礦的冶煉製造,而每個州的開礦程度與操縱程度不儘不異,據張文忠的體味,因為資本漫衍的不均勻,浙東地帶的鐵礦極少,乃至可說是千山出一礦,現在操縱的,大抵都是前人偶爾間發掘的礦脈,聽礦、看礦,這統統都不輕易,固然現在孫奇開設了地質學,但也隻是傳授大師熟諳一些簡樸的礦石和瑪瑙,另有一些辨認礦石的簡樸體例,當然,這對於開采礦脈,也不至於半點用處都冇有,比如前一陣子在平湖縣,馳名農夫在用主動除草機在地裡事情時,竟然將除草機崩壞了,厥後一看是除草機中卡住了一個石頭,這石頭不是他物,顛末文正書院的門生的觀察,這是一塊銅礦脈石,隻要有脈石呈現,就申明這四周存在一處礦脈,最先人們沿著脈石的方向挖地三尺,終究發明一處不大不小的銅礦。

那些工匠們都曉得,他們在這裡做苦工,並不是說被官府強迫性壓過來乾活,這是他們的一種光榮,江寧的生長,他們也在冷靜儘一份力,這是江寧夢,也是大漢夢。因為東西司的司長也在和他們一塊流汗,一塊揮動大錘,打造模型。

此中一艘船上,船麵上麵那藏滿著貨色的空間,有人聲傳來,要曉得楊家的人普通不會在船埠留人看管,因為但凡是曉得楊家的財產,那十裡八鄉都不會有人打甚麼主張,當然,除了孫奇。

“彆這麼見外,直接翻開看,用手隔音判物是聽不出來甚麼的,普通大師族運輸私運品都會在貨色四周裹上一層棉花,以減輕鐵塊對貨箱的影響。”

這私運數量讓人咋舌。

顛末喬雲測算,這大抵共有一百個箱子,一半是鐵,普通是銅。

張文忠幾近是跑遍了統統處所,終究湊夠了蒸汽機車所預算的鐵礦,當然,銅礦也在此中算著,比如那些精美的軸承和飛輪,就需求銅的支撐。

“每個鐵箱子大抵重達一百斤擺佈,這船上大抵是五千斤的鐵,每個銅箱子重達八十斤擺佈,這船上大抵是四千斤擺佈的銅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