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聽這口氣,你趙交本事,還真想應了‘交’字,要身先士卒了?”右史那邊一人成心擠兌道。
此時木秀於林,必有風摧。
帝禹之時,曾命九州征鼎獻於夏王室。後成湯滅夏,九鼎轉入商邑。又逢商紂殘暴失卻民氣,武王替天行道,伐商功成攜鼎西歸,傳到其子成王時,又把九鼎遷到鎬京,行“定鼎”之儀,至此,九鼎彷彿成了王權的意味。
飯堂裡唾沫橫飛,一個個爭得麵紅耳赤,誰也顧不上甚麼禮節了,舉箸比劃的,手拍案幾的,挽袖子的,撩衣襬的,各種氣象的確讓趙高開了眼。
話音一落,飯堂便如開水普通,瞬息沸騰起來。
以是也難怪世人如此惶恐。
至此,右史那邊的幾個被灰衣掌書駁得啞口無言,一個個低頭悻悻坐歸去,更有幾個氣不過的,飯也不吃,甩袖分開了。
趙高半晌走神的工夫,兩邊又戰了數十來回。此時比擬之前的會商,則更加狠惡了。
兩千多年前文吏們的嘴炮竟然也能這麼的……呃……彆開生麵。
何必平白做些招人妒忌不奉迎的投機行動。踏結結實一步一個足跡,今後才氣比彆人認得更清,站得更穩,站得更直。
這不就是當代版的“你行你上”麼?趙高心中莞爾。
但是若說剛纔在論國之時左史這邊的灰衣掌書心中是暢快的話,現下爭得了勝負他卻有些歡暢不起來,乃至開端蒼茫。
現在的趙國,君王不察,臣下巧詐,身處激浪翻滾的浩大之海,趙國的前程究竟在那邊……
合法此時,有一人麵如土色地從內裡奔出去。還顧不得理順一口氣,便靠扶在門上,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九鼎入秦了,九鼎……入秦了!”
如果按那些穿越小說的套路,現下趙高就該站起來高談闊論一番,然後一舉拿下在場合有人。如有幸上達天聽,以後便少年立名可追,封侯拜相可待了。
中間的王寵也戲謔道:“莫說,隻要趙國用我,我還真想試一試,掙個王寵,也不算虧。”
以是還是那句話,現在的他“年紀還小”,隻需求當真看著,聽著,接收些可用的東西打好根底,低調做人,不去惹人諦視,足以自保,便可。
要問這九鼎入秦乾趙國何事,何至以一石投水掀起如許的巨濤,那就要從九鼎的來源提及了。
在那天以後,趙國並未有任何動靜,條約其他五國義正辭嚴地就九鼎入秦一事聲討了一番,便如石沉大海再無動靜。
左史這邊站出來個灰衣掌書辯駁:“嗬,右史掌書此言何其好笑!成湯武王以己之身撥亂歸正,你說是天道常在。莊王【3】介入,你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現在昭王奪鼎已成定局,何解?莫非你承認他秦國乃天命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