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之類打趣的話,可說過幾次後,就不再是打趣話了。宇軒自是聽出了,卻隻道:國事沉重,兒臣得空顧及,還請母後諒解。
可楚雲的話,便是一根刺,紮在宇軒的心上,讓其痛苦。宇軒總在想,依卿晴的性子,不會等閒的信賴彆人,更不會深切到促膝而談。那藩使卻做到了。藩使能在朝堂之上說出那種話來,雖不能讓人佩服,卻自是有幾分真假。由此,各種猜忌在宇軒的心中環抱不去,卿晴與藩使之間是否真如他所言,便更加讓人信賴了。
三仁點頭,道:是。
太後曾說:皇上,當今要請你過來可真是不輕易啊。
於朝堂之上,皇上若為後宮之事勃然大怒,過分有損皇家嚴肅。為了不生殺心,宇軒不得不拂袖而去;為了百姓安康,也必須嚥下這口惡氣。
走至身前,隻聽宇軒問道:有何事?
三仁回道:回皇上,冇甚麼事,不過是小寺人奉主子的命來傳個話。
宇軒想了半晌,才道:他來乾嗎?
這話聽很多了,太後便懶得再說其他,不肯放在心上。要有要事了,直接去逮人便是。也確是如此有效。
朝臣們出宮,聚在一起群情紛繁。這等新奇事,夠他們議論的了。而後宮中,亦是如此,不消半晌工夫,宮娥們便都曉得了此事,聽到更多的是,她們彷彿信賴了皇後確有與藩使介入。
聽了話,宇軒道:今後要再來,就說一樣的話。
朝鮮宮的杜幽蘭自發好久冇有見過宇軒,心中孤寂難耐,每日派人去請,皆無果,便更是煩躁不安。聽後宮中的傳聞後,再知皇上也有兩日冇去鸞嬌殿了,心中便更加歡樂,想著今後皇上定會來本身的宮中。由此便每日打扮美麗,隻等皇上駕臨。
藩使所言,在朝堂之上引發軒然大波。朝臣們恐於聖怒,不敢參奏。寂靜好久,方纔聽得上方傳來話語。
可楚雲並不想本日歸去。在他看來,起碼再等個兩三日。楚雲想看看宇軒會如何措置他的國事家事。
為此,宇軒已好幾日冇有睡好過,就連邊疆之事都被擱置在了一邊。
嚴禧宮中,太後正看著坐在劈麵的宇軒。二人已坐了有一會兒了。將宇軒請來是今早派人去請的,等鄙人朝後將走的路上,把人攔在路上,旨在必將人請來。
此言一出,宇軒就明白了。從大殿一起而來,宇軒便猜出了大抵。每日朝堂之上,皆會有臣子上奏言說,擺佈不能委曲的話,既不能駁去藩使的意,又不能捨棄皇後。作為臣子,捨棄皇後如許的話自是不敢明說,可要讓他們決策個彆例出來,倒是甕中捉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