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第5章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帝曰:餘聞上古賢人,論理人形,列彆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穀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層次;四時陰陽,儘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報酬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誌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南邊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誌為喜。

故曰:六合者,萬物之高低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擺佈者,陰陽之門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象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帝曰:法陰陽何如?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此二者何如?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倒黴,下虛上實,涕零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敷,智者不足。不足則耳目聰明,身材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是以聖報酬有為之事,樂恬之能,從欲快誌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六合終,此賢人之治身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