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賴那些支撐我和援助我出版這本書的朋友們,對鄉村有著同我一樣的愛,謹此,對他們的幫忙表示竭誠的謝意!
洞霄宮四周有一個天然村,坐落在蒼翠的大山間,四圍青鬆翠竹環繞,遠山近嶺,層巒疊嶂,一條石板鋪就的巷子通往村裡,清澈的泉水在石頭鋪設的水溝間汩汩流淌,村口有兩棵龐大的銀杏樹,樹冠在春季的藍天白雲下閃現出一片金黃。全部村莊古木蒼蒼,人影寂寂,老屋模糊,拙樸靜美。可這麼斑斕的村莊隻剩了四口人,才知這就是人們說的“空殼村”。
2009年初春,在晉城“鳳城論壇”上見到了程立勝拍攝的《太行梯田》,麥苗青、菜花黃,風景絕佳,色采燦豔,便耐不住想去遊走一番。因而選了一個週六,伴同幾位攝友去到陽城的大山裡,本想讓斑斕的秋色洗滌一番塵心,卻不經意看到了一座座的“空殼村”。這些村落鑲嵌在山坳間,隨坡就勢,青瓦青磚,充滿天然的大美。可用拍照機拉邇來細心一看就看出了村裡的衰頹,屋子大多殘破不堪,很多人家的窗戶隻剩了黑洞洞的窗框,且每個村莊幾近都是一樣的空寂,一樣的蕭索,自此才曉得,鄉村的空殼化已是一個天下遍及的征象。
在村落的民居修建中,有美學,有汗青,有詩詞歌賦,有品德思惟,有人生態度,有前人的社會代價觀,另有那種被我們稱之為“意義”的東西。常平常常聽人說現在的餬口甚麼都不缺,就是冇“意義”。說穿了,以是感受“冇意義”,歸到底子上,就是因為喪失了民族傳統“文明”的神髓……在鄉村,到處能夠看到老屋子的門楣上雕鏤有“耕讀傳家”四個字,細想來這四個字毫不是空洞的標緻標語,而是前人曾經有過的社會抱負。民以食為天,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諦,“耕”是人類物質儲存的根基手腕,而“讀”是人類精力餬口和文明餬口的根基體例。“耕讀傳家”“耕”在前“讀”在後,蓋因“耕”是“讀”的根本,冇有糧食保持生命,“讀”是冇法獨立完成的。
晉城陳腐的天然村大多有著百年以上的汗青,那些遺留在殘垣頹壁間的文明碎片,明示和見證了鄉村曾經有過的繁華昌隆。鄉村的民居修建不但僅記錄著農夫曾經的儲存狀況,也記錄了中國傳統的思惟文明,這一點在各種氣勢的磚雕石雕木雕中到處能夠表現出來。淹冇在荒草雜樹之下的,是千百年來發展傳統文明的肥饒泥土,鄉村曾經的光輝,奉告了我們中國農夫有過的精美餬口和高度的自治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