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檢點諸軍時,遠遠就瞟見了,旗號林立中,尤其顯眼的羊頭旌和各色外型古拙的黃羊旗,頓時一楞,想起個一個崇拜羊圖騰著稱的古長幼數民族――羌族,便喚了賣力聯絡調劑的掌書記,
“回大人,這恰是潘州的山羌”
果不出所料,那是來自潘州的羌兵赤鬥營,士卒高大健碩,高原長年日照特有的古銅色,重新盔後暴露非常的髮式。小辯糾結的髮髻,那掌書記說,這支是屬於潘州境內山羌諸部中的赤鬥羌,善攀越而善於崎嶇,頂超卓的山兵。
當然安祿山絕對是個大例外,此人表麵粗鄙卻心機深沉,極會打戰用兵,又善於邀寵媚上,最後一人身領北方三大道都節度使,爵至東平郡王,兼有尚書左仆射、閒廄群牧等數十職,權勢之盛,舉天下無出其右,能夠公開操縱身兼各種權柄,培養親信集結精兵甲馬為己所用。
節度使就屬於這類調派管體係裡的軍事長官,前身是都督、多數督、多數護、行軍總管等各種稱呼,本來是作為常設的軍事統帥,領本部長駐防一個地區,賣力呼應方麵的的軍事攻略,但因為戰役的需求和權限的擴大,逐步演變成無元帥之名,有元帥之實的,行省級彆的一方雄師區總長。
隻要除隊正、夥長以下軍卒,不必報備,皆隨挑隨走,底下衝突也不是甚大,畢竟當選禁軍,那報酬和職位都非同類可遇的,隻是我要求甚是嚴格,光為參軍十年以上經曆五次以上戰事的老兵這條就裁汰了大多數,那些部下又有各自的氣勢,就費了老邁的工夫,才湊足約千人。加上那些部下也按配額挑了本身看上眼的人也不過千餘,此中一半要援助遊擊軍,我不選軍籍高的,最好是底層兵卒,也是便於控馭的考慮。
幸虧上位大人不傷性命、不連累彆人,不聚眾行事的令行製止,法曹的值日參軍也盯著緊,對於這類暗潮,因此僅限於偏僻地點,小範圍內的有節製交換程度。
不過這為藩鎮一方的節副大人,也是久經宦海,習有後代聞名的川中大變臉的絕活。“劍南節度副大使崔圓為吾親信,當無憂”
當然隻要不鬨出性命來,那些軍將反是樂見其成作為一種提拔對方和查驗戰力的手腕,乃至據傳有不良長官,把持暗中的賭局,剝削軍士資財如此。當然不免依隔日稀鼻青麵腫的服從,軍中跌打傷藥用量暴增的後遺症,以及虎帳中一些財物損毀的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