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元奇插手行伍近三年的時候,從一名淺顯的士卒飛也似地晉升為一軍主將,除了幾個月前率軍伴同張諒參與過獨一的一次宮變(如果這也能稱為戰役的話)外,還從未上過疆場。固然如此,這涓滴無毛病駱將軍昂揚的鬥誌和禦敵於國門以外的必勝信心。
納玉和來興兒兩個多月前從邏些城返回長安,強闖隘口時落入陷馬坑,便是被這支老弱殘兵捉到的。他們論爭力固然遠遜於吐蕃軍隊,但因為從帶兵校尉到淺顯士卒都是本地人,對摧沙堡四周的地形格外熟諳,是以,在數十次與吐蕃軍隊的比武過程中這支臨時招募來的爺孫軍竟然冇被全殲,反而頻頻化整為零,偷襲到手,給吐蕃軍隊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鄯州,若論其地理位置,南與涼州相接,北鄰突厥,西對吐蕃,是貨真價實的西北邊地。鄯州治下的星宿川隘口近些年更是成為了吐蕃軍隊入侵的主衝要破地點。
日子一天一六合疇昔,眼瞅著打回大明宮垂垂成為了泡影,將軍倒是出乎料想地當上了。回想起那一天,在獨柳巷中的金仙觀中,芙蓉親手把一麵上鐫有“正五品神鶴軍左軍郎將駱元奇”字樣的腰牌交給他時的景象,乃至是順從芙蓉之命,分開長安,到了涇州神鶴軍大營以後,駱三兒都整日恍恍忽惚地,不敢信賴這統統都是真的。
送走陪他到神鶴軍左虎帳中上任的監軍使府吏員後,駱三兒,哦,自此今後,我們該稱呼他為駱元奇駱將軍了,一不點卯,二不調集操演、當眾訓話,而是起首把左軍的十名帶兵校尉傳喚到他的大帳中,擺下酒宴,挨個與他們比拚起酒量來了。
固然於先皇駕崩之際,占儘朝中、宮中諸多上風的鎮靜後出人料想地慘敗在了李進忠手中,使得駱三兒也被迫跟從芙蓉東躲西藏,成了一名不敢公開表態的“黑人”,但外有張諒,已在吐蕃立穩了腳根,內有芙蓉主持、運營,頻頻在宮中行刺到手,一貫不肯多操心力的駱三兒不無天真地以為,終有一天,他會隨故主打回大明宮,重新做他的禁軍校尉,乃至是將軍的。
摧沙堡本是西北防秋兵天威軍的駐地,遵循朝廷下達給隴右道各軍的員額定命,天威軍共有軍士三千六百人。以三千多兵力扼守一座隘口,理應綽綽不足,但因河北、河東平叛的需求,早在五六年前,這支邊軍就被悉數調離了摧沙堡。在天威軍調離以後,因為吐蕃軍多次衝破隘口,隴右節度使和鄯州刺使衙門多方征調,才招募得不敷五百名本地百姓充做邊軍,重新進駐摧沙堡,作為抵抗吐蕃入侵的第一道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