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2月24日,農曆光緒九年正月十七,劉長佑府前牆上,貼了一張用紅紙謄寫的大佈告,一樣的佈告也貼在劉坤一府前和縣城的各個城門口。一個穿長衫十五六歲的讀書人在讀給大師聽:“崀山書院現正招生,要求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身材安康,能刻苦刻苦,熟諳五百以上的漢字,一經登科,學費和各種雜費全免,書院還包吃住,每月還給五錢銀子的零費錢,統共招收五十人,成心向的請於今明兩天到劉長佑府前報名。崀山民團現正招兵,識字的優先,要求十八到二十五歲,身家明淨,身材強健,從命性好,一經登科,即發五兩銀子的安家費,炊事衣物由民團免費供應,每月實發餉銀二兩,統共招收五百人,成心向的請於今明兩天到劉長佑府前報名。”
“好吧,就按你說的辦吧,阿英你安排人去把每張我們貼出去的佈告上都加上這麼一句話,至於已經報名的那小我,今後見麵再補給他吧!”實在唐剛也焦急,順水推舟地同意了黃思冬的建議。
劉長嶺正在躊躇,到底是去從戎好還是去崀山書院讀書好,他不好挑選。他出身縣裡劉家的旁支,也算是劉長佑的族弟,不過出了五服了,和劉長佑、劉坤一的親緣乾係都比較遠,不過還是有點虐待,在劉家的族學裡讀書不要學費。他家道普通,靠父母親做小買賣過日子,他讀書固然不要錢,不過用飯還是要錢的,現在家道不好,他十五歲了,在家裡也算勞力了,想賺點錢來補助家用。他身高有四尺八,體重也有九十斤(約合當代54公斤),還算強健,也能舉起八十斤的石鎖,加上又識字,前提比王大力還好點,如果去從戎,必定能登科,不過他又捨不得放下讀書,何況在崀山書院讀書不但不要學費,還包吃住,每月還給五錢銀子的零費錢,也能補助一點家用,以是躊躇不決。
“好吧,我收下你了,去領安家費吧,記得後天一大早來這裡調集啊!”劉政英記得之前好象見過這小我,看了一下劉長嶺的劉家屬學入門憑據就收下他了,她曉得唐剛對這些人的定位,也想多收點劉家人,痛快地承諾了。
安排功德情今後,唐剛又和劉政英、琴兒棋兒道彆,然後趁著還冇關城門騎著自行車就出了縣城,來到觀瀑村的觀瀑亭,把自行車支出體係空間後策動小黃穿回了新時空,新時空的油校又要開學了。
“是啊,我也不信有這麼好的民團,每月實發餉銀二兩,還免費吃穿,要曉得朝廷的綠營兵每月能領到五錢銀子就謝天謝地了!”一個強健的青年人也不信有這麼好的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