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兩個獎項,估計大師不如何感興趣,我就隨便說一下,播送影評人協會獎於1995年創辦,由美國和加拿大199家電視台和電台結合創辦的影評構造,也是目前北美地區範圍最大的影評構造,每年的頒獎典禮都會聘請浩繁大牌明星插手,熱烈程度並不遜於金球獎。當然在影響力方麵另有些不敷。”
與之相伴隨的是,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和從業者對奧斯卡的追逐也更加熱切,而他們在這一年頒獎季的影響力、獲得獎項的數量,都會成為打擊奧斯卡的首要目標。
“上期節目給大師先容了一下奧斯卡,明天呢首要講一下頒獎季。”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暮年間對外語片的提攜也搶先彆人,《聖洛倫索之夜》、《亂》等都曾直接拿下最好影片,為他們以後的奧斯卡之路打下堅固根本。
舉個最簡樸的例子,本次影評人大獎的最好導演選項集合在了大衛芬奇與湯姆霍伯在最好導演獎項上的分庭抗禮,也成為貫穿本次頒獎季的主線。
在初期的奧斯卡獎評比中,也冇有所謂頒獎季的觀點,隻要金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等極少數對奧斯卡有所影響的獎項作首要鋪墊。不過,在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北美各首要都會也推出了本身的影評人協會獎項,並根基挑選在每年12月到1月初之間頒獎,數量多達40個以上。
“實在,好萊塢的頒獎季有狹義與廣義的說法。狹義的也就是我們說說的普通觀點上的奧斯卡頒獎季,指的是每年11月尾至次年2月頒佈的各種電影獎項,除了終究壓軸的奧斯卡獎外,還能夠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紐約、洛杉磯等各大影評人協會獎;二類是導演公會、演員公會、製片人公會等電影從業職員的公會協會獎;三類是哥譚獨立電影獎、金衛星獎、安妮獎等獎項。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算是北美汗青最悠長的影評人協會,它創辦於1935年!重視藝術性鼓勵前鋒性並且它很喜愛華語電影,老謀子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凱哥導演的《霸王彆姬》都曾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評出的最好外語片大獎,華語電影迄今為止已經13次獲得該獎,此中杜可風就獨得了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