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蘇聯_第九百四十三章 走向自由要付出代價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和伊朗訂交的國邊界上,也是如許,蘇桑蓋爾德地區,發展著大片的水草,因為連日來的降雨,使兩河道域入海口四周的蘇山格德一帶地盤泥濘不堪,這裡的池沼更是冇法通行。

因為連日以來的暴雨,位於胡齊斯坦省的蘇桑蓋爾德地區早已經變成了池沼地帶。

巴格達,巴士拉,都是水源充沛,植被富強之地。這裡,就是聞名的兩河道域,孕育了巨大的古文明。

唯有履帶式裝甲車,才勉強能通過。

伊朗的兵器大部分都是美製的,唯有主戰坦克,卻挑選了英國的酋長式。

當初的這場坦克大戰,兩邊共有四百多輛坦克參戰,但是,最後有兩百多輛墮入了池沼中,再也冇能爬起來。

“歡迎庫賽中間來我們三十五裝甲旅觀察,這是我們裝甲旅統統官兵的光榮。”穆罕默德站在司令部的門口,看到庫賽中間的吉普車開來,立即敬了個禮,說道。

他現在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和這個裝甲旅的兵士融為一體,看他們的戰役力如何,可否抵抗住伊朗人坦克的打擊。

酋長式坦克,自重55噸,比同期間的其他坦克都要重很多,較大的自重,帶來的是豐富的裝甲,強大的720馬力發動機,120毫米口徑的線膛炮,再加上先進的對準設備,它能夠在1500米的間隔上對活動的坦克具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首發射中率。

“我們有三個坦克營,一個炮虎帳,一個機步營,每個坦克營有三十六輛坦克,(一個營有三個連,每個連十二輛戰車),炮虎帳有火炮四十門,機步營有裝甲車六十四輛,統共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穆罕默德說道。

“我們軍區有大抵五十架米-24,但是都安插在軍區,在蘇桑蓋爾德地區,我們並冇有米-24庇護。”穆罕默德說道。

“好吧。”走了這麼長時候的路,張峰的確有些累了。

如果他們曉得,這裡即將產生一場第四次中東戰役以來最大的坦克戰,恐怕伊紮特就不會這麼泰然了。

二戰期間的坦克,對準大部分是憑感受,到了五十年代,比較風行的是同軸機槍,就是設備一個和坦克炮共軸的機槍,先用機槍發射曳光彈做個點射,如果機槍射中了,證明對準的是精確的,再發射炮彈,(汗,非常原始粗陋,但是,那也比憑經曆對準好。)再到厥後,引入了光學設備對準,也就是用紅外線大燈暉映對方,本身用潛望鏡察看,肯定位置,有效間隔,也就最多一千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