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是眉毛家孩子讀書最早學的一句。起碼從眉毛老爹往上都是如此。眉毛老爹一年級寫的這八個字,還在全市小門生書法比賽得獎,掛在群眾公園的大櫥窗裡。
卻說這邊章士恭號召小子往自家去。他父親去得早,上頭有兄長兩個,因兩個嫂子與老母都不甚相合,兄弟三個商討了,隻他奉著老母在昌隆巷老屋子住,兄嫂在打鎖巷另起新屋。一時到昌隆巷,進了門,妻房老母一起來迎。章士恭便對老婆董氏說:“拿一吊錢,十斤米,並兩件我新做的夏季衣服包了。一會子有效。”董氏一聽,當即摜下臉來,道:“這又是往哪家送去?也不曉得是哪門子親戚朋友,又該你挖自家身上的肉去補助!你也彆跟我說,歸正東西是冇有的!”一回身摔簾子進裡屋去了。章士恭冇法,隻都雅他母親尹氏。尹氏素知本身這個季子脾氣,又曉得董氏固然嘴頭子刻薄些,手裡也緊摳,但在本身和章士恭母子身上倒是向來最捨得使錢,因而笑笑便罷,並未幾說,隻問他用飯了冇有。章士恭說在外吃了些酒菜,嘴裡作渴。尹氏遂拿了早備下的酸梅湯、綠豆飲給他。
章士恭酬酢兩句,便把常炅、苟山之事說了,道:“想求叔叔設個甚麼法兒,與他想個可從公中走的項目。侄兒記得先前逢著鄉試之年,凡我們家學塾師要了局測驗的,或是安排車船,或是送盤費川資。若本年另有這一項,不曉得能不能先支給他,也解了燃眉之急。”
章士恭遂問先前如何回事。他不提還好,一提,又是一肚子窩火。因而氣呼呼說了,末端道:“我原是美意。他不領就罷了,反說了我一通去。又還給趙家錢,倒落得我兩端不是人。”
現在且說章家幫助攙扶的義塾書院。當年文昭公堅辭三公高位,用心治學,其子文華公章榮亦去官不就,以教書傳道為本,賢人讚美感佩,免了章氏子孫差役,又特賜千頃“助學田”。章家本來就是本地望族,年年修橋補路、救難濟貧以報桑梓,既得了賜田,一發好德行善:常州本地重教興學,不但捐款納物,重修了府學、縣學,還把城裡的義學十足整修一遍,幾處職員貲費後續無繼的私塾也湊足了西席書籍紙墨之類;又有那些貧寒人家、小戶後輩中能夠讀書長進的,隻要投書到門下,考覈過確有一學之力的皆助給燈火之資,又承諾肯在義塾做蒙師講學者皆得一份潤筆,並給借住學後的房舍,就連日用的筆墨紙張也都一體承擔。四十年來常州府開蒙入泮者以千計,進學應舉者三百餘人,會試登第者一十六人,少說也有七成受過這裡頭的恩德。再有,洪氏嫁進章家門後,各處義塾的份例又再添了兩樁——洪氏的孃家以藥材運營為本業,自她過門之日起,便按月往學裡送時用的藥材;洪氏又辟出一爿陪嫁的布店,雇了十個裁縫娘子專為端莊講課的蒙師做衣衫鞋襪,也是四時定時送到學裡。故而府城表裡、四村八鄉真正有學問的讀書人一發肯到到義塾裡去:一者可得師長同窗博識見地,二者又能得一份放心實在的補助進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