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瑜方出世不久,母親霍皇後便因病而亡,天子憐他無母,便要將他交由穆貴妃扶養,但是彼時穆貴妃已有三子,那裡顧問的來。更因彼時徒瑜春秋雖小,卻因另有宿世影象,心智與大人並無異同,又因聽了稚兒時聽了一耳朵宮女嬤嬤的閒話,對這名義上的養母和養母所出的三位兄長並不靠近。
華嚴經有雲,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天下,一葉一如來。平常人間亦有轉世循環之說。
寧王自幼聰明,因幼年喪母,頗得父兄垂憐,然並不恃寵而驕,好學好問,弓馬亦非常熟絡,尚未及冠,便由太子保舉,聖上親允,為中軍左都督。此番聖上龍體不佳,一時勢勢不穩,亦是由太子,寧王二人聯手壓抑,將犯上反叛的皇三子魏王,皇六子楚王,皇七子吳王圈禁,京裡方纔安寧下來。因江南民亂,寧王便被派到了這裡。
他餬口的這統統,彷彿和那本書所描述的統統並無關聯,又彷彿在某種意義上息息相乾。
這些都不過是場麵話罷了,寧王本身內心也清楚的很。與其說是來江南是賑災平亂,還不如說是過來為皇兄的即位掃清停滯。
此事林如海那裡另有想不通的,內心怒極了,暗道,如許暴虐的一家子,早知如此,合該把那安氏扔到亂葬崗去。念及還在病榻上的後代和老婆,內心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不免有幾分遷怒。
寧王徒瑜,亦是有一番來源之人。
本朝向來有那尊朱紫家的孩子不好贍養的,便去尋那僧道一類認作乾親的民風,好叫那孩子安然無恙的。天然,這類乾親算不得端莊親戚,但是世人瞧在孩子的麵上,大多也會給幾分尊敬。便如榮國府中寶玉的乳母馬道婆,便是做了寶玉的乳母。雖不算甚麼親眷,但是她常上榮國府裡打秋風,倒是從未白手而歸的。
但是這事兒還冇算完,因一家人都受了驚嚇,林如海對那匪人恨的不可。幸虧林夫人把那死了的匪人同家仆的屍身一道帶了返來,林如海便在令下人請了本地父母官來之前便去看了屍首,本也是冇有想到的,那匪人看起來約有二十來歲的模樣,撇去臉上的凶悍,竟與安姨娘長得又五六分類似,算算年紀,恰好與安姨娘曾提過的孃家侄兒符合。
林如海見此,再遐想到前陣子安姨孃的死,便將那原在安姨娘院中奉侍的婆子找來。那婆子雖口笨口拙,卻還算個明眼人,更因那安姨娘死的俄然,她的貼身丫環至今毫無下文,便對那事兒記得非常清楚,當即把那匪人給認出來了,道是那便是把安姨娘治死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