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揮鞭_第六十八章 中行説歸去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農學院的幾個先生彷彿早就預感到了這個環境,並冇有顯得過分欣喜。耿老夫不由感慨不已,還是內院的先生們有本領,隨便弄點叫化肥的東西,就能讓畝產起碼多出五成。如果大漢的百姓都能用上化肥,那該多好啊!

但他們華侈了那麼長的時候,劉徹統統的安插都已到位,反而但願軍臣單於能早點接到動靜。他喚來張騫,讓他告訴館驛內的太醫們不需再給中行説下藥了,同時讓侍衛們也都撤了返來,現在該是中行説復甦過來的時候了。此時雁門塞外已經為匈奴人籌辦了那麼多好東西,就等著他們儘早過來享用,不然一旦入冬,氣溫驟降,疫病的結果就會差上很多。

總之,匈奴使團緩緩駛出了長安城,踏上了歸程。歸心似箭的中行説從北地郡出關,曰夜兼程直奔朔方而去,並在途中將動靜寫成章程交予碰到的匈奴馬隊,命他用最快的速率親手送至軍臣單於手中。

中行説向大行令提出分開長安,馬上迴歸草原的誌願,本來還覺得需求顛末一番角力,乃至做好了進未央宮大鬨一場的籌辦。誰曉得大行令上報漢國天子後,很快就獲得了批覆,乃至連大要的挽留工夫都冇做,也冇有任何的犒賞,大行令就如同送瘟神般把他和隨行的使團送出了長安城。讓他訝異不已的同時,感到遭到了輕視和欺侮。人的思惟就是這麼奇特,而宦官的思惟就更加難以揣摩了。

固然劉徹很悔恨中行説如許的漢殲,但現在還不是殺他的時候,太後為首的保守派在朝堂上的權勢很大,一向主張和親。但是作為匈奴使臣的中行説,一向鼓勵匈奴對漢朝作戰,骨子裡是反對和親的,不然此次也不會提出如此刻薄乃至帶有熱誠意味的和親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景帝和劉徹現在還需求匈奴中存在中行説如許對漢倔強的主戰派,以便有藉口回絕和親,並乘機出兵奪回河套地區,重獲外長城的節製權。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粒。輕風拂過郊野,翻湧起金黃色的波浪,地步裡的農夫們臉上掛滿了笑容,耿老夫更是樂得合不攏嘴。他辦理的百畝官田,禾苗的個頭比四周的佃田要結實很多,穀粒也是顆顆飽滿。在農學院門生們的幫忙下,現在已經收割了大半,最低的畝產竟然都超越了三石。這還隻是普通的地步啊,如果換了上等良田,那還了得?!

不得不說,人的代價觀是跟著位置的竄改而竄改的。如果是疇前滿腦小農認識的耿老夫,有如許的好東西,必然會本身藏起來,不讓彆人曉得。而現在在書院呆了快一年,眼界也開闊了很多,再加上吃穿不愁,已經開端學會憂國憂民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