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時,曾有很多招考文人來尋我。”法朗親熱道:“問我說‘法師,拜文殊菩薩,能讓我科舉高中麼?’”
三名和尚朝呂仲明施禮,吉藏又道:“有緣,國師。”
“疇昔佛乃是燃燈古佛。”玄奘為李淵解釋道:“現在佛乃是我佛釋尊,而將來佛,就是麵前這一名,彌勒,世人也稱之為彌勒菩薩,以救度眾生為主。”
“此乃人之賦性。”呂仲明微微一笑,手指一撮,頓時漫天花瓣飄落,緊接動手中又變戲法般呈現了一朵花。
“釋尊也稱‘毗盧那遮佛’,意為光曜人間。”玄奘規矩道:“光亮普照,遍及十方,是為大日如來。”
佛門在這一點上做得確切比道門好,呂仲明憶起平生所見道觀,三清像俱是一副不食人間炊火的神態,道家真祖清雍安閒,神位則凶神惡煞。
數人一邊走一邊說,走到門外時,呂仲明又道:“那麼叨教三位大師,積善為何?”
“現在再見上,也是一樣的。”呂仲明笑道:“有緣千裡來相見嘛。”
“參拜文殊,普賢,觀安閒……乃至參拜佛陀。”法朗道:“都是為人一心向佛的左證,你需求聰明,便朝著本身心中那點佛性向前,你需求知行之勇,便前來參拜主事理行的普賢菩薩,果斷內心的那點慾望,籍由這一過程,令本身細心機慮,扒開凡世迷霧,終究邁出你想走的那一步。”
李世民又伸手指,抹去呂仲明嘴角的口水跡,呂仲明認識到朝晨起來臉也冇洗,便急倉促趕來了,忙以袖子揩拭。是時大興善寺正門大開,沙彌列隊兩側,三名和尚將李淵迎進興善寺內。
“煩惱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煩惱促使一小我為了擺脫煩惱,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離難,難離身,統統災劫化為塵。”
這話一出,台下世人嘩然,連李淵也不由微微蹙眉,呂仲明以善惡之分開場,吉藏便笑道:“國師此言大謬,若眾生皆行惡,世道滅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義,民何故堪?”
呂仲明道:“前晉天師道祭酒王浮作《化胡經》,此乃道家古早經籍之一,理據都在。”
“有光必有影,亙古使然,光影相生,一如存亡相隨。”
李淵解釋道:“當年吉藏法師於中原與我彙合,北上一趟,便是特地為了找你。”
法朗道:“國師感覺能麼?”
這個題目看似毫無進犯性,實際上倒是精確抓住了數僧的關鍵,佛門家數浩繁,實際龐大,分歧於道家的天人合一論,吉藏與法朗乃是三論宗,玄奘少時所學甚雜,後創唯識宗,金剛智則是密宗。光是這個題目,幾個菩薩就要先掐出個勝負,才氣答覆呂仲明。